日本真实的恐怖案例:醉玫瑰之战
1997五月底,有人路过日本神户中学,在门口的地上发现一个人头。(还是那句话,对恐怖案件有抵触情绪的朋友可以把这篇文章关掉。)头的嘴里有一封信。此人立即报警。警方到场后调查发现,死者是一名11岁的男孩,三天前失踪。警察打开信封,里面装着向警察宣战的挑战。
这封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随后,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但媒体却误读了嫌疑人的名字,将其解读为“鬼玫瑰”。然后嫌疑人就此事给神户新闻社发了第二封挑战信。
第二个挑战信封
第二封挑战信
在第二次挑战中,嫌疑人藐视媒体和警察,指责媒体错误报道他的名字,并声称如果他再念错名字,他将继续杀人。
6月28日,经过警方一个月的侦查,犯罪嫌疑人终于落网。令人震惊的是,嫌疑人竟然是一个只有14岁的初中生。日本称他为“少年A”(司法程序中禁止明确透露少年犯的身份,他最初的姓氏以A开头,所以被称为少年A,后来多次改名)。
经警方调查,少年A作案三次:
第一个事件
1997 2月10日下午4点半左右,神户市街头,两名女小学生被少年A用木槌从背后袭击,其中一人重伤,另一人轻伤。
受伤的女孩没有看清少年A的长相,只是依稀记得犯人穿着学生服,背着书包。女孩的父母要求附近的学校提供学生的照片供女儿辨认犯人,但学校以“保护学生”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
第二个事件
3月16日中午,少年A向小学女生山下蔡华询问厕所的位置。当山下把他领到学校厕所时,少年A对女生说“把脸转过来,我要感谢你”,随即用锤子袭击了女生并逃跑。山下被送往医院,于3月27日因脑挫伤死亡。这是少年A杀死的第一个人,但他不知道后来那个女孩也死了。
少年A在案发现场200米左右被同校的另一名小学女生看到。少年A立即用刀捅了女孩的腹部,女孩受伤2周后才痊愈。
前两起事件,由于目击者都是小学生,证词模糊,警方一直无法锁定嫌疑人。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少年A在攻击山脚下的五颜六色的花时,故意转过身来面对少年A,然后用锤子攻击她。这是非常明显的反社会人格特征,他想看着受害者做出伤害。
第三个事件
5月24日下午1: 30左右,少年A碰巧遇到了弟弟的同学涂世春。当时少年A在寻找作案目标,认为比自己小的涂世春(11岁)更容易杀人。少年A以“有一只蓝色的乌龟”为由,将涂世春引诱到附近山上一个类似仓库的地方。少年A在供词中说,他一开始想亲手掐死屠世春,但发现徒手掐死一个人很难,最后用电缆勒死了他。少年A说杀了涂世春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那是他第一次自杀。他不知道之前袭击的小女孩已经死了。
少年A杀死11岁男孩后,藏起尸体离开。更可怕的是,少年A第二天又回到案发现场,用手锯把尸体的头部锯掉,放在塑料袋里带走。
在调查中,少年A说他以为砍下尸体的头会很兴奋,但实际上他没什么感觉。他说可能是因为他杀了太多的猫狗。此外,他还认为自己杀死的人是他的作品,在砍下死者的头后与死者的头进行了对话。据说是老板先找他谈的。老板问:“你杀了我不觉得痛吗?”然后A问:“你不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吗?”?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A认为死者的灵魂还在这个人头里,于是拿起刀捅了受害人的眼睛,然后这个人头就不说话了。后来的精神病鉴定报告指出,当时少年A已向尸体射精,并在尸体面部割了一道伤口以饮血。
少年A把头拿走后,带回家清洗。27号凌晨一两点,把他的头放在他学校的大门中间。少年A的自白:当时远远的看着头,感觉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此时,他感受到了最激动人心的巅峰。
天刚蒙蒙亮,有人从学校门口经过,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由于杀人手段过于残忍,且挑战书上的词汇多为部分成年人使用,警方初步认为嫌疑人为20-40岁的男性。因为这个误判,警方花了一个多月才破案。至于信中的词汇,少年A在供词中说,他从悬疑漫画中抄来的词汇经过修改,写成了挑战书。
警方调查这起案件时,周围也有一些野猫野狗被肢解的案件。由于这起案件被肢解,警方认为这两起案件可能是同一人所为。有目击者作证说一个孩子经常和野猫在一起,于是开始怀疑这个孩子,最后地毯式搜索找到了少年a。
因为嫌疑人未成年,所以不适用刑法,只适用少年法。在日本,少年法是保护法,所以不能定罪。某报报道,少年A的精神病鉴定结果显示,他的评估结果是“行为障碍”,是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也不是精神丧失和衰弱的状态。它是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涉及攻击人和动物、破坏财产、说谎、偷窃和严重违反规则等行为。
在另一份报告中,除了行为障碍,少年A还出现了“性虐待狂”,通过给予对方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来唤起性唤起(感受快感)。(据透露,在家事法庭的调查和评估工作中,他说:“当我被杀或被割掉身体时,我对自己的性感感到兴奋不已。”“我对这样的场景感到兴奋。”)
因为少年A被鉴定为精神病,最后被送进少年管教所精神病院治疗。经过七年的心理治疗,法院和精神病院认为A的精神状态已经恢复正常,于是释放了A,现在A住在日本的某个地方。回归社会后,媒体多次试图采访A,均被拒绝。但是在2015,一家报纸找到了A,出了一本书。书名是《觉格》,记录了案件的细节和心理治疗的过程。
在挑战书里,少年A自称“醉玫瑰打架”,纸条上还用英文写着“SHOOLL KILL”。其实这是他的拼写错误,应该是“校园杀手”,也就是“校园杀手”
日语中写为“醉玫瑰的圣斗”,读作“坂原圣斗士”。其中“Sakakibara”的读音与一个日本姓氏——神原相同,而“Seito”的读音与“圣土”相同。所以醉玫瑰打架是“申远的学生”,申远是a的老师。
联系到这两点,A一开始就用谐音的方式告诉警察“我是校花,是申远的学生”,可惜警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案例影响
案件发生后,在日本引起广泛讨论,“反社会人格”进入日本民众视野。2000年,日本国会也因为这一事件,将刑事责任最低适用年龄从16降低到14。然而,2004年6月1日,12岁的六年级女生御手洗莲美被同为同学的11岁女生(人称“女生A”)杀害,再次引起了是否有必要降低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的讨论。
目前,中国司法部门也在考虑是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希望这个案例能引起你对社会保障的思考。最后,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