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的文人

鲁迅(1881出生,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蔡羽。父亲周伯宜和祖父周福清。爷爷在北京做官。鲁迅十岁那年,周家没落了。18岁时,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然后他去了日本学医。最后鲁迅弃医从文。鲁迅下定决心要唤醒被文字“迷醉”的中国人。醉是孔孟老庄的文字和思想。鲁迅一生都在对中国人的思想进行推陈出新。

回国后,鲁迅在教育部工作。作为‘检查’。鲁迅在读容斋的杂文时,发现中国是一个吃人的民族。1918年,鲁迅以‘鲁迅’为笔名首次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化的序幕。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开始了。到1926,* * *已经出版了两部小说,二十多部小说和几篇散文。1927,经广州、厦门到上海。1936死了。

从鲁迅的文字分析,鲁迅无疑是一个有伟大思想的伟人。它能让我们的思想走出痛苦的泥潭,知道自己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鲁迅被誉为“国魂”,是因为他以笔代戈,一生艰苦奋斗、战斗到底。毛泽东评论说,他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总指挥。“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梁漱溟((1893—1988),原名桓鼎,与明寿、小明、舒鸣齐名,后因笔下人物而成名。祖籍广西桂林,出生在北京,蒙古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1917-1924被蔡元培任命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后升任教授。出版了《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述了他的《东方精神文明论》和理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赴山东菏泽办高中,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最后觉醒》、《乡村建设总思路》、《乡村建设论》等书,推动乡村建设运动。1925任山东省第六中学(现菏泽一中)高中部主任。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第一中学(现广雅中学)校长。他把广雅精神提炼为四个字:“务实”,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于1931邹平。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创办勉仁书院。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创建同志会”;1940年,参与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次年,他赴港经营NLD的刊物《光明日报》,并出任社长。1946,参加重庆政协,代表“NLD”与会国两党和谈。建国后,他从四川北上,成为政协委员。1950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学院顾问、中国文化学院董事长。65438年至0955年,因批判当时的农民政策而受到政治批判。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传奇:6岁开始读书,却还不会穿裤子;上过四所小学,学过ABCD;只有高中文凭的蔡元培邀请他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土生土长在城市,却长期从事农村建设;他是一位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一生致力于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佛教的生活...他一生都在追求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的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中国的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在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1953(后改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小组讨论时,梁漱溟的发言掀起了巨大的风波。

梁漱溟说:中国革命三十年,靠的是农民,以农村为根据地。但自从进城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也搬到了城市,农村难免空落落的。尤其是近几年,城里的工人生活改善很快,而农村的农民生活还很苦。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往城市跑,城市容不得他们,又把他们赶回来,形成矛盾。

毛泽东对梁漱溟的讲话很不满意。他在讲话中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照顾他们。这大概就是孔孟仁政的意义吧。但是要注意,仁政有大仁政和小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国主义是大仁政。帮助美国人是实行小仁而不是大仁。看来我们* * *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是不懂农民。真是笑话!工农的根本利益在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上是一致的,这个基础是不能分裂的,不能破坏的!

)197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批林批洞运动”。梁漱溟参加了CPPCC组织的近一个月的学习,但一言不发。所以有人说梁漱溟和孔子有着不变的“阶级感情”。梁漱溟终于开口了。他用了两天半的时间谈了自己对“批林批洞”的看法。他说,我只赞成森林,不赞成坑洞。我看不出林彪和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赞成孔子。至于批林,我看林彪没有什么政治路线,就是一心要搞政变夺权。

梁漱溟的话一出口,CPPCC研究小组立即开始批评梁漱溟。从2月1974到9月,有六个月的分组批评,接着是两个月的批评会。但主办方问梁漱溟怎么看,他一字不差地回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76年,四人帮垮台。在“两个凡是”的氛围下,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一针见血:“文革”搞得一塌糊涂,“文革”的祸根是治国靠人而不是靠法治。此时真理标准的讨论尚未开始,梁漱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