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
一篇3000字的关于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毕业论文。
摘要: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偏差。本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脱节的不合理现象,以语文教学为例,从教师和教材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完美结合,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全面实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同时赋予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维护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这种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以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合理地实施。
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渗透,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以课堂为导向的教师,二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工具: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
1.控制教师的心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一样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领导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甚至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但现实并不乐观。随着市场经济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职业倦怠感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违反心理健康要求,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侮辱学生,甚至殴打或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至于无视学生的感受或需求,做事不公平,有错就过多批评学生,或者未经调查就轻易下结论,让学生的感情处处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多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减轻教师的压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外,教师自身也要积极调整自己,努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出现在课堂上。有了健康心理的保证,教师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所谓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两部分组成:教师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首先,作为教师,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说辞、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人格品质在教学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水平,把情感与理智、真与善与美、自爱与他爱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道德情感教育的熏陶中感受和体验世界的温暖,从而创造生活的幸福,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教育实际上是师生思想感情的互动过程。只有师生在人格上平等,心理上兼容,学生才能开放自我,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学生只有把老师当成值得信赖的对象,才能敞开心扉,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有期待与宽容,尊重与平等,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第三,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合作型师生关系、和谐型师生关系和互动型师生关系。
2.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树立现代学生观,要对现代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学生心理、知识和智力有清醒的认识,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代教学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以教材为基础,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1,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缩短人与人之间、人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就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认知是情感的基础,人只有在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人的情绪是随着知识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或者没有深刻体会过的情绪。如果学生只是模糊地理解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很难从内心体会到这种情感,也没有必要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使这种情感真实具体,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起心理* *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切手段来实现这种情感转化。如在《琵琶行》中,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本身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振聋发聩的朗读,营造一种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迅速进入一种泣不成声的境界,一个贬谪诗人的苦闷和一个坠入江湖的琵琶女的形象真实而感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背诵和联想。朗诵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有声朗读,能激发朗诵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声与情的效果,使学生深受影响。特别是中文里有很多适合背诵的课文,比如《最后的演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故乡榕树,荷塘月色等。背诵这些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情感。联想源于文章,又与自身和社会相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比如在《百合花》中,通讯员枪膛里的树枝和野花被写了两遍,以烘托小战士生命的活力和他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美好心灵。但是,小战士牺牲后并没有交代。这时同学们可以联想到:小战士牺牲后灰黄色的脸,不就像枯萎的野菊花一样吗?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体验战争?我吗?与现实相比,学生会深深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和平,进而对解放军产生敬佩和热爱。
3.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通过设计和角色扮演表演,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详细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得到心理教育。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得益彰,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想象中的接触状态一一转化为语言、文字、口语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真正理解和传递高尚的感情,直至达到个人感情的升华。也可以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丰富感情。毕竟课堂上能提供给学生的情感信息很少。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在情感加深后,学生能?弃恶扬善?,提升自己,从而成为一个生动的?人?打好基础。
4.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作文的目的。诚然,作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承担着重担?育人?任务。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更要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精神表达和心理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写作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开发潜能、调整心态、陶冶性情,进而有意识地运用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切忌花言巧语、空谈。因为只有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和真实的心理体验表达出来,才能反思自己,陶冶心灵,增加心理体验,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只要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道理,老师就应该给予欣赏和鼓励。这种鼓励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心理能量和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泰山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