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广州春节的风俗习惯

广州的春节花市

广州的春节花市广州素有“花城”之称,一年一度的春节花市举世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和盆栽橙子,各大公园都举办春节展览,尤其是除夕前三天。各区主题街道上设置彩色建筑,竖立花架。全国各地的花农纷纷蜂拥而至,摆好阵势,卖起了鲜花和橘子。这些街道有十英里长。花开花落人潮如潮,直到第一天凌晨才散去。这是广州独有的。

广州种植花卉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期,珠江南岸的庄头村就有不少香花田,南汉王刘维的宠物纪素馨就是庄头的花姑娘。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鲜花,在五仙门渡口过河,在老城门口卖,就是平时的花市。一年一度的花市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花市是在藩司前,也就是现在省财政厅的区域内,后来搬到了双门第。除了卖花,还卖古董、杂货架、年夜饭产品。

辛亥革命后,旧城被拆,藩府前的区域更加开阔,游客更多,也扩展到了十八府和高第街一带。除了茉莉花,还有水仙花、吊钟、牡丹、山茶花、菊花等等。许多公司、餐馆和饭店也订购时令鲜花。在西关地区,也有给大户人家和商店送花的花贩。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花街变得更加繁荣。

广州人爱在春节插桃花,所谓“一枝桃花满春光”。一朵美丽的桃花插在大厅里,满树繁星,喜庆的灯光,绿色的丝杏丝带,真的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仅在家里受人喜爱,在各大宾馆饭店也装饰上一朵大桃花。桃花成了广州春节的“圣诞树”。

金桔象征着“好运”。其实现在人们喜欢的是它小而丰富的造型:三四十厘米高的小树,果实累累,闪闪发光,绿色的枝叶相互支撑,放上几个座位真的很可爱很有趣。类似金桔的四季橙、金蛋、朱砂橙也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普通家庭只买其中一种。与之相似的是代代相传的果实,意思是代代繁衍:佛手果实,如同手掌,如同信徒一般优雅庄重,深受善男信女的青睐。

水仙花将在春节插上。腊月初,市场上有大量从福建漳州运来的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育,通过调节水温和日照来控制花期。水仙似乎能理解人的感受,常常在除夕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或者在正月初一的鞭炮声中轮流绽放,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俗话说“花开富贵”,这恰好是个好兆头。此外,水仙花清秀、婀娜、芳香,是家家必备。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象征财富和幸运的花木。比如枝叶碧绿的“发财树”,嫁接仙人掌的“福星花”、“好运来”,甚至标有价格的数字也与致富有关。比如一棵富贵树定价168,与广州话中的“一路”谐音;一朵桃花售价88元,寓意“发发”;38元,即重生(广州话“3”与“生”音相近)。广州的花语在民间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潮汕春节习俗

除夕

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潮汕习俗称之为“过年”。

除夕之前,人们忙着准备各种年货:买鸡鸭鱼肉;添加新衣服;新购买的家具和用具;买年画,春联等。特别想买橘子、青橄榄等水果,作为吉祥的象征,欢迎亲朋好友。过年前,男的要新理发,女的要“拉脸”。现在的女性大多都是理发美容。

农历12月24日是“神仙”上天述职的日子。从那天开始,家家户户都在打扫卫生,收拾东西和票据,这叫“捡”。

除夕前一两天,家家户户都在做各种年货。

除夕夜出门的家庭都要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团圆饭。晚饭后,大人给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压岁钱”。晚上,农家的水缸要盛满水,米缸要盛满米,灯不能灭,象征着“一岁有余”、“年年有余”的吉兆。

除夕守夜的习俗非常普遍。等待新年的到来,新年钟声响起,家家户户响起鞭炮声。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叫元日,是新年的头,春天的开始。在天堂的黎明,听到了炮声。家家户户厅堂里的大桌子上,红色的盘子里摆满了好运(就是橘子比橙子大,所以叫好运)、青橄榄和各种精致的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祝老一辈茶。这一天,大部分家庭应该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吃完早饭,大人小孩带着大吉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主客互致祝福,恭喜发财,添福。主人用大吉,槟榔(古代习俗敬槟榔,现在换成青橄榄),和* * *工夫茶招待你。客人赠送大吉祝贺主人好运,主人要用大吉回赠,据说是回赠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一上午,许多舞狮班和英文歌曲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家家户户拜年,主人放鞭炮欢迎。也有手摇常青叶(俗称摇钱树)或手执书,贴在人家门上的“压岁钱成宝”等吉祥句子;或者那些吹唢呐,敲竹板,唱歌,造四句,说吉祥话挨家挨户拜年的,都是趁着要点钱。在初二和初三,农村城镇组织了许多文化活动来庆祝春节。除了搭起戏棚表演潮剧、山戏、皮影戏外,还有大锣大鼓队、虎狮队、英文歌队、舞龙队在沿街村落行进表演。还有电影,球类,书画展,灯谜等等。白天黑夜,人们蜂拥而至,尽情游览观赏,一派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吃团圆饭

家家户户的房子全部装扮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家庭主妇们忙着准备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聚餐,连已故的祖先也不会忘记。所以,做好团圆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先“拜老公”(祭祖)。祭祀祖先时,要将代表祖先的香炉从神龛上取下,放在祭坛上,然后焚香祈祷,请祖先用餐。然后老少依次跪拜,充分展现了潮人的传统美德,谨慎到底,追求远方,一切美德孝顺为先。祭祀结束后,祭祖的食物被重新加热,大厅里摆了一大桌,全家人围了上来。这是每个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不管平时一家人相隔多远,或者平时有多少青春痘,这时候也要谈笑风生,不能说什么伤心的话,也不能吵闹。晚饭后,家庭主妇们忙着收拾桌子,于是一场大扫除活动开始了。这一次,我们不用太在意清洁,只是为了清洁。不像年底那次,要刷松枝草。然后他在炉子里生了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祀上帝的供品——素食。素菜种类很多,有芋头、红薯、大枣、花生、芋头、红薯等。素菜的所有材料都应该在中午准备好并晾干。炒素菜的时候,火好了就放铁锅,注入大量花生油。当油烧开后,将这些材料与粉浆混合放入锅中,它会在油锅中发出吱吱声和气泡。烹饪时,黄澄澄尤其诱人。这时候如果家里有客人,女主人会奉上一盘刚炒好的素菜,再泡上醇香的工夫茶,让你品尝美味的潮汕小吃。

发压岁钱

发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辈要给晚辈钱,能挣钱的也要给长辈寄钱。钱不能直接送去等一段时间,要装在盈利包里或者红纸包里看。这就是俗称的“压腹压腰”,意思是从年初到年底,口袋里都会装满现实和财富。特别有意思的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他的父母会在他的肚子口袋里放一张大钞票,醒来后再拿回来。

新年快乐,送大橘子

拜年,又称“拜”。初一的凌晨,人们起床穿上新衣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奠自己。往往是晚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把期望给晚辈。早饭后,他们每个人都给亲戚朋友拜年。潮汕俗话说“初一初二有拜年之意,初三初四无意拜年。”都说越早拜年,越能看出它的诚意。所以有的人起床后马上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回来后才吃饭。无论人们带多少礼物,橘子(潮州橘子)都是不可或缺的。橘取其谐音“大吉”,多或少无所谓,但不能是奇数。拜年的人进了亲戚朋友的门,要看着不同的人,说不同的问候语。对老人说一句“新年好”“寿比南山”,他们会龇牙咧嘴。对于有工作的,说“工作顺利”“新的一年进步”,听的人会很愉悦;如果你是商务人士,你听到最多的就是“新年大赚”、“发财利市”;如果孩子在读书,最希望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给他们发这个问候,他们会对你很友好的。落座后,主人会泡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招待客人。临走前,主人会在受礼人的礼物中留下两个橘子,然后拿出自己的橘子进行交换,以求给对方带来好运。幽默的人出门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放两个橘子。拜年后,那两个橘子还在他的裤兜里。因此,好心人把年初的拜年称为“换橙运动”。

(指人)回到原籍或原单位

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们回娘家,和丈夫、孩子一起拜年。女儿回娘家,必有一大包饼干糖果,由母亲分发给左邻右舍,如同过年的情景。如果家里有很多女儿,而这些女儿没有在同一天回来,那么我们就必须一次分享一个。礼物挺薄的,就四块饼干。但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真正的“礼轻情意重”,表达了姑娘对乡亲们的思念。女孩子回家,如果家里有外甥,姨妈又要出钱。虽然她在大年初一给了压岁钱,但这一次有了不同的意义。这种习俗被潮汕人称为“吃宵夜”。顾名思义,只是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的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潮汕人往往将其视为新年吉凶的标志,所以新年期间有很多“禁忌”。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无”、“死”、“光”、“鬼”、“杀”、“病”、“痛”、“穷”等不吉利的词,都是忌讳说的。还要避免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不中头奖”,预示着疾病和凶灾。所以,即使这一天孩子遇到了麻烦,也不要打,不要训斥,免得哭个没完。行为方面,端杯、端盘、端碗、端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碎。当你不小心打破它们时,取水只是一种形式。禁止扫地的习俗正逐渐被消除,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人往,地上有大量的纸屑和垃圾。不清洗真的很害人。所以从讲究卫生开始,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的禁忌习俗并不是很讲究。

这一天不允许债权人前来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对借贷双方都不吉利。也要避免从别人口袋里拿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把口袋掏出来,可能会导致一年被“掏空”的危险。

避免死人和葬礼,因为会给家庭带来厄运。同时,不要在这一天理发,因为人们总是在这一天把理发和葬礼联系在一起。这一天,甚至禁止杀生。杀戮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难。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快速的食欲而毫无顾忌的去吃新鲜的食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认为会导致常年生病,不断吃药。初一早餐不吃肉有几种方法:一种是这顿饭吃得快,作用等于一年;另一个比喻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

西江船屋春节习俗

在粤西北西江肇庆段的“小三峡”水面上,仍有一些以船为家的“船家”。这些渔民中的一些人世世代代住在船上。大部分在船上做饭,大部分还是烧柴火。渔民还喜欢种植红薯、油菜、洋葱、蒜苗等。在河岸的空地上补贴他们的生活。

春节过后,渔民们在他们的住处挂上了写有吉祥祝愿的红色横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路顺风”,在船舱贴上“一切顺利”、“岁岁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他们还要在船头放鞭炮,先祭拜祖先,在岸上拜神灵,保佑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有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富贵)、橘子(吉祥)、苹果(平安)、马蹄铁、箭头(均生育子女)等。

湛江的春节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地方特色。一般来说,农村从准备到春节结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准备,包括装修房屋,购置家具,添置新衣,采购各种年货。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鞭炮,一年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过年了。

2008年的29号或者30号,最热闹的场景就是杀猪,池塘抓鱼,赶年夜饭,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晚上,家家户户都贴出“年红”,包括年画和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富贵有关,而军属烈士家属则在大门口张贴民政部门颁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摊则张贴“食足”、“六畜兴旺”。团圆饭后,是压岁钱。12: 00,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普遍流行三大禁忌:不杀生,不倒水,不扫地。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习惯禁食。大年初二,我开始走亲访友。你来,我就走。这一时期,大部分村镇都有舞狮、游魂、游行、大戏、武术表演、球类运动,各种民俗活动持续半个多月。

和其他地方一样,深圳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历史上,6000多年前先民在此开荒,1700多年前东晋在此建县,600多年前在此建南投古城、大鹏锁城,300多年前大量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宝安县,当地居民既有广府人,也有客家人,部分家庭至今仍居住在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和长城以南的百万施工大军,从而带来了全国几乎所有地区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深圳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民俗,所以深圳的过年习俗极其独特多样。

当地传统习俗

和全国一样,深圳的原住民也把春节叫做过年。农村进入腊月中旬,就做准备,做年糕粉,做新衣服,买新鞋帽,理发。23日至25日被称为“占卜年”。在送灶神上天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灶神宝座前焚香点烛,有的甚至为仪式准备了糖果糕点和茶果,委托灶神向玉帝报告一年来的善恶行为,并代其祈福。女人们开始忙于采摘茶叶(蛋糕)和清洗家具。从这一天起,有许多禁忌,如不骂人和说谎。

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请门神、春联、灶神进屋,宰杀鸡鸭。三种动物(鸡、鱼、猪肉,下同)、几碗白米饭(用筷子)、茶、酒等。,都插着香烛,祭拜天地和祖先。晚饭一家人吃团圆饭,出门家人回来吃饭,没有什么急事。外人是不会接受的。晚上全家要洗“大吉水”(用橘子皮、柚子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好运。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开始点年灯,一直到大年初三才日夜不灭。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子夜,各家各户去祠堂烧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午饭时,我是素食者,有粉条、红枣、腐竹等菜肴。莴苣肯定是要吃的。以前有钱人家也吃发菜,靠谐音发财。在这一天,禁止杀生,不要崇拜上帝,不要给别人钱或东西。

大年初二,称为“开年”,开始戒杀三鸟。同宗的亲戚朋友,邻居等。互相拜年,给晚辈送“福利”。舞狮队和麒麟队也开始走出去走访各村,进行武术表演。

大年初四是走亲戚,已婚妇女回父母家走亲戚。

大年初五,虽然新年的气氛仍然弥漫着“新年占卜”的味道,但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在新的一年里工作或耕作。

几年过去了,直到元宵节。元宵节俗称灯节。农历正月十五,有做汤圆(糖丸)的习惯。在农村,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挂灯,孩子们提着各种彩灯在街上玩耍。去年生男孩的人还会举行专门的加灯笼仪式,在祠堂里挂灯笼,一直到正月末,这叫“点灯”。有些地方选在正月上半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被废除,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

娱乐民俗

在春节期间,老深圳的居民,尤其是宝安县的居民,会举行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是舞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舞狮、舞麒麟、舞龙较为常见,最具地方特色。舞狮和舞麒麟按属分布。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和龚铭等粤语区到处都有舞狮活动。在客家人所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麒麟舞居多。

舞狮和舞麒麟被赋予了带来好运和驱除邪灵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有大锣大鼓,还有刀枪剑戟的武打场面。每逢过年过节和吉日,舞狮队和麒麟队会穿过村庄转移所有权,或在空地上表演,或挨家挨户邀请人们在村里跳舞和祭祀。舞狮在表演上分为“文狮”和“武狮”。《石闻》主要表现了狮子温和的神态,包括酣睡、舔毛、抖毛、抓挠和打滚。《武狮》表现了狮子勇敢的性格,包括跳跃、坠落、走梅花桩、摘青、踩球等高难度动作,形神相似,栩栩如生。

麒麟舞的表演和舞狮很像。按照传统的舞蹈方法,在下山、采绿花、卧园的过程中,采用了酣睡、睡醒、抓挠、抖毛、舔毛、腾跃、摔倒、爬杆、嬉戏等所有动作,表情生动逼真。

舞龙可分为“布龙”和“火龙”。“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龚铭和龙华。“布龙”有4英尺多长,全身用布和铁丝做成。它的腹部装有一根棍子。一般有8到12人手持五线谱,表演腾跃、翻滚、卧倒等各种龙的舞蹈动作,惟妙惟肖。这种舞龙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所以经常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也叫草龙)只流行于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清末民初,由于当地无法治愈的霍乱,很多渔民因此丧命。由于迷信,他们认为自己撞上了邪灵,要求龙王驱邪。所以用稻草做成龙形,长约4尺,分十余段。每一节都有一根棍子供表演者使用,桂圆上放着灯泡,龙身上插满了香。表演在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二个晚上进行。在舞龙活动中,每家每户都会燃放鞭炮和烟花。当龙经过每家每户的前门时,它会三拜,然后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表演各种舞龙姿势和武术。龙舞灯到处都是,非常热闹壮观。随着“龙”的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越大街小巷。龙舞的时候上下发光,就像一条骚动的龙。舞草龙是南澳大利亚渔民最喜欢的活动。舞龙者的英气和看舞者的热情构成了一幅宏大而欢腾的画面。

新年新民俗

五六年前,每到过年,深圳数百万新移民、打工者返乡团聚。深圳闹市区冷清,没有过年的味道。今天,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移民和农民工加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这种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了。截至今年,已有近七成的人选择在深圳过年。深圳人口结构和文化结构混合包容的特点,使得深圳过年逐渐形成新的民俗。

大家都很开心。市青年活动中心每年都举办“深圳是我家”文娱活动,通过“除夕欢乐过年”、“千人饺子宴”、“化妆舞会”、“春节文艺联欢会”等活动,为留在深圳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舞台,深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形成了深圳独具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参观花市。作为一个地处岭南的城市,深圳过年逛花市的习俗丝毫不逊于广州和香港。深圳春运今年已经举办了21场。花街是一个花海人的世界,非常热闹。新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也把逛花市作为除夕夜的必去之地。

除夕的习俗。过年前几个月,大大小小的饭店、餐厅就一直在大做文章,打广告,用各种招数吸引人们提前预定。至于食谱,都是吉祥的,“从此幸福”。

过年旅游。春节去外地观光旅游,是很多深圳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国内的黑龙江、西藏、云南、新疆、港澳,国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甚至欧美,到处都有深圳人的足迹。年轻人似乎对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聊天、看电视、逛花市兴趣不大。他们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春节假期给了他们一个放松和旅游的好机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初一至初四有四五万人乘坐民航航班出行。

几大盆蔬菜。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与内地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深圳和内地过年。近年来,春节期间经罗湖口岸入境的旅客达三四百万人次。为了迎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深圳过年,深圳一些乡镇每年都会举行专门的社会活动,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庆祝新年。深圳下沙的黄氏家族,是宋代从中原迁来的。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后裔遍布中国和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回来过年。每逢春节,下沙村委会通常会选一天在“黄氏宗祠”广场上摆上数百桌,海内外数千名黄氏子孙在下沙品尝最具南粤传统风味的“大锅菜”,推杯换盏,叙旧叙新,气氛热烈,场面壮观。这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海外的结合。

网上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传统民俗。除了流行的贺卡、电话、B B电话、手机,深圳人近年来也开始在网上拜年。民间节日和高科技找到了契合点。

当然,深圳过年的新习俗还在形成过程中,新的内容和形式会不断出现。在本土习俗与内地习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在中国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文化形态的创造性转化中,相信深圳终有一天会成为中国过年习俗的动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