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的思考
在教授这组课文时,根据大多数孩子不了解农村生活的特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田园风光,体验质朴自然的农村生活。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单生动的语言展现农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第三,结合综合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再次感受和理解所学的乡村风光。
第一,反思教材
新教材的优势在于改变了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还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营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比如中华园的习题,改变了旧教材的独立性,而新教材的习题融入了口语交际。这对改进学生工作大有裨益。同时,这本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中国园林六》的练习,让学生写田园风光或田园风光。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仅仅从书本上学是远远不够的,这给孩子的练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农村或城市不同地区的学习内容。
第二,反思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改变了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学,教的是学生,而不是他们所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的“先学后教”的形式,课堂上“三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思想,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我要学”为“我要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思考和说话,再加上教师的适度引导、指导和强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三,反思本单元教学中的困惑
1,教法和学法的混淆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在合作过程中,一些后进生坐吃山空,等待优等生的回答,不愿思考,可能导致“优等生更好,差生更差”的局面。
小学语文课注重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的方法学习语文。比如,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段,然后学习你想要哪一段。表面上,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有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再比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小组报告中,老师会对学生报告的内容进行教学和引导,老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老师。自主学习确实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放弃了主导作用,甚至不组织学生学习,成为旁观者,本质上是没有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度”。
2、作文指导与学生写作的困惑
说到写作,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有同样的困惑。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小心点。学生写的作文内容都差不多。没有细心的引导,几乎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然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对于学生来说,作文既重要又难。的确,提高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作文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悟。
(1)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让班级的图书角发挥作用。每学期我都会让学生拿出两本以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书角给大家看。不应该限制书的内容,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人喜欢《大江东去》;有些人喜欢“小桥流水”个人有个人的兴趣,个人有个人的品味。我们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无害即可。阅读任何一本书都会增长你的知识。
(2)让学生多积累。
语言在于积累。让学生每天积累一句成语、一句名言警句或一个好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会逐渐增加。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会丰富起来,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
(3)分析每篇课文,作为练习的例子。
老师要告诉学生,老师带领你分析课文,实际上是在教你学会写作文。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么写。就这样,他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反复理清思路,打好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不断的磨砺,进步不大。教书没有捷径。只有目标坚定,脚踏实地,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