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先生的描写性作文

1.鲁迅先生描述他的私塾“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是哪篇文章?

三潭印月先生是个有学问的学者,却没有回答“怪”虫的问题,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尺子,但不常用,也不用跪的规矩。如何评价这位先生?私塾是中国古代由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在传播祖国文化、推动教育发展、培养启蒙儿童、让儿童学会理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薛老师平时都是让学生看他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不回答。而且,提问者是一个刚入学的学生。这大概就是薛先生不回答,生气的原因吧。这种教学思路不可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打戒尺,罚下跪,是私塾管理学生的一种方式。有统治者的规矩,也有惩罚下跪的,但不是必须的。描述了王先生严而不严的形象,体现了他对学生管理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王先生其实是可亲可敬的,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

2.鲁迅私塾生活作文童年是一段让每个人都难忘的时光。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内容丰富多彩;像一首熟悉的老歌,常常在我耳边盘旋;也是一杯陈年。时间越长,味道越浓。

读鲁迅先生的《童年》时,我也想起了小时候鲁迅先生的乐园是百草园,我的乐园更广阔,我的生活更有趣。在村庄周围的山丘、田野和河流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笑声。我们在雪地里驱赶兔子留下的脚印;田野里经常点起篝火,我们吃着身边的土豆和玉米棒子。如果大人们把它们赶走,它们会立刻全部消失,空旷的田野里只回响着大人们愤怒的叫喊声;春天,河水唱着歌卷起裤腿,然后会在水里泡一天,钓鱼,捉青蛙,阻水。有一天,父母正在地里干活,也不管我们,直到村子被烟雾笼罩,回荡着父母呼唤我们的声音。才提到湿了很久的裤子,一路跑回家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偶尔会拿鬼故事吓唬我们,但我们不怕。

和鲁迅一样,我们到了入学年龄,父母带我们去上学。但是,我们上的不是私立学校,而是正经的公立学校。学校里教室多,学生多,老师多。他们不去学校拜孔子。但是他们上课还是要向老师敬礼,而且上的课也很不一样,包括所有科目。我们不会一直看不懂的字,也不会溜出去玩。我们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稍作休息就会喘口气。我们学校还是寄宿学校。但是,我们走四趟大概要半个小时。只有离学校远的学生才会住校。鲁迅先生的家可能离学校很远。不然他怎么会迟到一次呢?

比起鲁迅先生,我没上学的时候比他幸福,上学了就不一定了。

请采纳

3.薛老师认识沙利文老师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叶老师。她不高不矮,头发光滑整齐,眉毛又粗又细。总有一双闪亮而温柔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们。

我们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学生们既喜欢她又害怕她,因为她在课堂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谁要是上课不认真,或者在做别的事情,她先严厉的看着那个同学。如果这位同学还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叶老师就会下去敲他的桌子让他认真听讲。叶老师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她总能给我们讲很多与学习有关的课外故事,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下课铃一响,我们就舍不得离开教室。

叶老师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我们。有一次,我生病了,想吃药,因为怕记不住吃药的时间,就把药给了叶老师,让她到时候给我。中午叶老师把药拿进来让我赶紧吃,问我好点没有。连续几天,叶老师按时给我吃药,我的感冒很快就好了。我的视力很差,但是我很高。本来叶老师还算公平的按照身高给我们让座,我想坐后面,但是为了照顾眼睛,叶老师把我挪到前面,让我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叶老师关心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教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直到教会。

我们的班主任叶老师真是太好了。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骄傲。

在我心目中,老舍先生是不朽的,我常常深深怀念他。因为,老舍先生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现代著名作家。他是我文学编辑生涯中唯一联系最紧密的作家。老舍之死是最让我震撼的最伟大的作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社会的《骆驼祥子》,老舍在我和交通局干部的陪同下,多次到北京站等三轮车站采访。简陋的木屋里,老舍和工人们坐在长凳上,谈笑风生。工人们争着回答老舍的问题。老舍认真倾听,并做了简要记录。过了一段时间,老舍写了一个新戏的第一幕,把我和艺术界的演员,包括演祥子的李翔,带到他家,听他念剧本。说实话,我没有听到预期的茶馆味道,李翔等人都沉默了。老舍抚摸着稿纸,情不自禁地叹息:“下去了,可我怎么写呢?”后来,他向我感叹:“现在流行打野鸭(当时有一部跟政治任务相匹配的剧《别忘了》,剧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打野鸭),所以我们写不出这种东西。”老舍从此不再写作,他没有让自己的笔被以斗争为纲的风雨包裹。而他自己,两年后,被史无前例的摧残人性、灭绝人性的“文化大革命”卷了进来,被打,被* * *。鬼横行,魔乱舞。这个世界怎么了?在太平湖岸边,我想了一夜。他成为20世纪的屈原,是为了尊严,为了正直,为了唤醒后人。

“文革”逼迫一批正直的人自杀,最让我不解和痛心的是老舍先生。在现代作家中,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大师。新中国成立十多天后,他从海外匆匆赶回。一踏上故土,他就说:“我不禁热泪盈眶。”他曾说:“我紧盯社会,总想让自己的笔赶上当下的潮流。”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群众,热爱社会潮流。回国后马上写了《龙须沟》,歌颂人民,首先改善贫民窟的生活条件。为了配合形势,他写了各种即兴剧本,不管能不能流传。他承诺要写新版的《骆驼祥子》,不仅仅是歌颂社会。当时社会把他逼到了绝境,他对新社会最忠诚。那时,他在国际上并不出名。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秘密投票。老舍是第一选择。老舍先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历史的,未来的。生在中国,受过教育,一定要知道老舍,读骆驼祥子,看茶馆。王先生的人品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舍是不朽的。

5.写一篇关于鲁迅童年在书店生活的作文。我和鲁迅比童年还好。

学生本来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害怕,又因为开学,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的预习课上,学生的表情让人觉得好像不够投入,有点懒散。为了让预习更贴近现实,我干脆把预习的任务改了:让他们查资料,读课文,拿自己的童年和鲁迅先生作比较,在第二节课上展示。

以下是两个学生作品。

第二组(史亚东编剧):童年是一段让每个人都难忘的时光。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内容丰富多彩;像一首熟悉的老歌,常常在我耳边盘旋;也是一杯陈年。时间越长,味道越浓。

读鲁迅先生的《童年》时,我也想起了小时候鲁迅先生的乐园是百草园,我的乐园更广阔,我的生活更有趣。在村庄周围的山丘、田野和河流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笑声。我们在雪地里驱赶兔子留下的脚印;田野里经常点起篝火,我们吃着身边的土豆和玉米棒子。如果大人们把它们赶走,它们会立刻全部消失,空旷的田野里只回响着大人们愤怒的叫喊声;春天,河水唱着歌卷起裤腿,然后会在水里泡一天,钓鱼,捉青蛙,阻水。有一天,父母正在地里干活,也不管我们,直到村子被烟雾笼罩,回荡着父母呼唤我们的声音。才提到湿了很久的裤子,一路跑回家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偶尔会拿鬼故事吓唬我们,但我们不怕。

和鲁迅一样,我们到了入学年龄,父母带我们去上学。但是,我们上的不是私立学校,而是正经的公立学校。学校里教室多,学生多,老师多。他们不去学校拜孔子。但是他们上课还是要向老师敬礼,而且上的课也很不一样,包括所有科目。我们不会一直看不懂的字,也不会溜出去玩。我们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稍作休息就会喘口气。我们学校还是寄宿学校。但是,我们走四趟大概要半个小时。只有离学校远的学生才会住校。鲁迅先生的家可能离学校很远。不然他怎么会迟到一次呢?

比起鲁迅先生,我没上学的时候比他幸福,上学了就不一定了。

6.看完正文,你觉得私塾先生的教学怎么样?私塾是中国古代由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

在传播祖国文化、推动教育发展、培养启蒙儿童、让儿童学会理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薛老师平时都是让学生看他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不回答。而且,提问者是一个刚入学的学生。这大概就是薛先生不回答,生气的原因吧。这种教学思路不可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打戒尺,罚下跪,是私塾管理学生的一种方式。有统治者的规矩,也有惩罚下跪的,但不是必须的。描述了王先生严而不严的形象,体现了他对学生管理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王先生其实是可亲可敬的,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

请采纳。

7.鲁迅笔下寿、章太炎、藤野的描写特色。鲁迅的三位尊师。

在众多老师中,鲁迅最尊敬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寿吴京先生;一个是他的日语老师藤野先生;另一位是章太炎先生,他年轻时的老师。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说,他“极方,纯朴而博学”。他教学严格。“有一把尺子,但不常用。跪求也有规矩,但不常用。”他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需要一种“三年以上陈米”。鲁迅多次寻找未果后告诉寿先生。过了几天,寿先生端着米来到鲁迅家,于是鲁迅无论是在南京读书,在日本留学,还是在北京工作,回国都不曾忘记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被母亲命令从日本回国结婚。他只在家里呆了十天,他还想去寿先生家看看。1912在北京工作后,仍和他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先生主动发来慰问电。

鲁迅和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深情,说“他是最让我感激和鼓励我的人。”到1926,“他的照片还挂在我北京住的东墙上,我桌子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翻译的《鲁迅选集》即将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可有可无,但希望包括藤野先生。”直到鲁迅去世,他还让增田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一句话,他对我的热心希望是为了中国,就是为了中国有新的医学;总的来说是为了学术,就是希望新医学传到中国。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都很棒。"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比前两位老师都复杂。章太炎之所以成为学者和革命家,是因为他早年热衷于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65438年至0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主持《人民日报》。鲁迅经常去报社听他的讲座。鲁迅不仅对他渊博的知识和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印象深刻,也对他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后来五四运动以后,张先生渐渐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再捍卫文言文,转而攻击白话文。鲁迅尊敬的老师“过去是个好车夫”,现在却“倒着拉车”。我该怎么办?是尊师还是强调?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时尚与复古》等文章,尖锐地批评了张先生。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去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圣人”,宣布举行“国葬”;还有一些报纸把他贬低为“年久失修之神”,早期革命家章太炎被掩盖。所以鲁迅不顾重病,在去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这对他的老师是不公平的。

从鲁迅先生与三位老师的关系来看,鲁迅先生的尊师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是后世尊师爱生的准则。

藤野先生:解剖学教授。

特点:无民族偏见,认真负责,学术研究严谨,要求严格,尊重他人,热情真诚。

寿吴京:私塾先生。

特点: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在教学的严格中有一种宽松的氛围。

章太炎:学者革命家。

特点:正直,革命志气,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而革命志气,一往无前,天下无二人。”后来他隐退到了安宁,有人批评他,但在鲁迅心中,老师还是后人的楷模。

8.关于陈嘉庚先生的作文(500字)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满头白发,面带微笑,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时光飞逝,他的笑容定格在这一刻。虽然这只是一张黑白照片,但他炯炯有神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他的爱国心。他就是著名的陈嘉庚先生。厦门大学和集美中学。这些名校都是他创办的,但他的生活很简单。也许你会觉得他很傻,把自己的钱捐出来,换来简单的生活。但是你错了。

在社会动荡的中国,那些富人只关心他们自己。当陈嘉庚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他只有大约1000万到2000万元。当时比他有钱的中国企业家很多,但他是唯一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慷慨解囊的。但我一生都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陈嘉庚说:“人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人的心智是参差不齐的。很清楚,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教育是几代人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任何时候都需要。”基于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投入办学,为祖国贡献良多,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只有在这个危险的时刻,他才看到他的爱国精神。

1921年,陈嘉庚质押1万元,年费分成12年支付* * * 300万元,创办厦大17系。他一个人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衰退严重打击了海外华人企业。面对困境,陈嘉庚依然坚定地说:“我宁愿卖楼也不支持厦大”。他卖掉了他的三栋大楼来支持厦门大学。陈嘉庚把他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学校的发展中。他希望有志之士效仿,激励中国。所以虽然企业倒闭了,但他还是用各种方式筹集学费,让他很难支撑下去,坚持下去。这样一个伟人即使失去了一切也总是想着他的祖国。看到他的例子,我的内心其实是震惊的。今天的许多学校满足了许多孩子的读书欲望,他们渴望知识的雨露来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灵。是陈嘉庚让这些孩子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我认为他值得学习。

然而,就是这个有钱的陈嘉庚,为集美和厦大建了几十栋富丽堂皇的高楼,他的房子却是简陋的二层小楼,又小又黑,办事不方便,但他却很幸福。他的生活艰苦朴素,为人谦逊。床、书桌、沙发、蚊帐等。都是古代的。外套、裤子、鞋袜都打了补丁。他家财产百万,但晚年给自己定的伙食标准很低,就是一天五毛钱,经常吃地瓜粥、花生、豆腐干和一条鱼。他的座右铭是:“该用的钱不要吝啬,不该用的钱不要浪费。”多么可亲可敬的伟人啊。

到了这里你还觉得他傻吗?不,虽然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历史,一个正义的人,记录了他的贡献,他对祖国的贡献。他的贡献是值得和有意义的。诚然,当我们享受知识的雨露时,不要忘记陈嘉庚先生和辛勤工作的人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报效祖国,是他的心愿。我们不能辜负他的努力。我们应该把他作为一种精神来学习,发扬他的精神,将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些贡献。

9.我和祖母一直住在一起。

我的祖母是一名中学老师。她黑色的眉毛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她个子不高,微胖的身体总是那么忙碌。

奶奶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我很佩服她。奶奶500多岁了,还很关心学生。学生来找她帮忙,无论大小。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冷风一直吹。我和奶奶刚睡着,就听到有人敲门。门一开,原来是个学生。学生说:“老师,我们一个住校的同学生病了。我们的老师不在这里。请你去看看好吗?”奶奶穿上衣服,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直到凌晨4点多,奶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看着她冻得发紫的脸,我摸着她冰凉的手问:“奶奶,你冷吗?”奶奶笑着说:“为学生做点事,冷又有什么关系?”奶奶的话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奶奶对学生百般关心,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每天晚上,奶奶都备课到深夜。有时候醒来看到,就心疼的对奶奶说:“奶奶,你该睡觉了。”

奶奶说:“去睡吧。我明天必须去上学。如果我不认真备课,明天怎么给学生讲课?”我不想再打断奶奶的思绪,无奈地点了点头。看着她越来越多的白发,我的眼眶湿润了。

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在梦里,我看到了我的祖母。她手里拿着花,面对着一群孩子,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转眼间,我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正走在她的脚步上。

我有一个沉默寡言的好父亲。当他和他母亲在一起时,他听到她一直在说话。我父亲只是不停地抽烟,偶尔才回答一次,而且大多只是一两句话。

客人来家里,父亲陪着吃饭,既不让酒,也不劝吃。只吃自己的食物是不礼貌的。

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也一样。他很少询问我们的学习情况。他认为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

有问题就问他。他还说你去问老师。我父亲是农民,但在我眼里,很多地方不像真正的农民。

父亲读完小学,初中上二年级时因为贫困辍学。然后他和几个同伴瞒着爷爷奶奶跑到包头,在那里上了两年中专。

后来因为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学校解散,父亲回到家乡继续当他的农民。我父亲写了一手非常好的书法。村里谁家有婚礼或丧事,总会恭敬地请父亲去当收银员,记点什么。

春节,对我父亲来说是一个忙碌的季节。村里人早早就把红纸送到我家,让我爸写春联。往往春节前,我家早就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小时候,父亲让我学着给山东的叔叔写信。什么格式,怎么叫,怎么签,都是爸爸教的。

虽然我喜欢他的字,但是很久没练了,到现在也没有不成形。我回家和父亲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父亲总是指着我说:“就你来说,你还是中文系,还是老师。文笔不如我这种农民。”

我只能微笑点头。父亲是一个爱书的人。

每次出门,他总是在包里放一本书。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只好带几份报纸。

我记得父亲亲手买过书,有1975出版的三卷本《水浒传》、《东周各国故事》、《聊斋志异》和冯梦龙的《三个故事》。农闲的时候,别的男人打牌或者赌博,我爸就在炕上看书。

在雨雪天,我整天看书。这两年父亲看得眼花缭乱,就自己买了副老花镜,还不忘学习。

我有时候仔细看,这位老人真的很像一位文人墨客。今年暑假回家,翻书柜,发现一套明代捧翁老人的《古今奇观》,刻于清朝道光年间。不幸的是,有一卷不见了。

我对他说,把这本书给我。父亲说可以,但我根本看不见。

父亲经常感慨地对我说:“文革的时候,你爷爷当私塾老师时留下的书,都在我做饭的时候烧掉了,怕惹麻烦。不呆到现在就值了。”

所以我也很感慨。好在我们这一代永远赶不上“焚书”的时代。

在我家的三个孩子中,爸爸最疼我。他说我可以坐着不动,规规矩矩。冬天在街上狂奔了一整天,浑身是汗,热得棉裤都湿了。

早上起床前,父亲总是早早地把炉子点着,然后用手把我的棉裤翻过来,一点一点地在炉子附近烤,一边烤一边慢慢地摇。很快,我看到棉裤上冒出了缕缕热气。烤好后,爸爸会用他的两双大手搓棉裤,让它变软。

当我再次穿上它时,我感到非常温暖。我父亲是个不安分的人。他经常给我擦鞋,每次都很仔细地擦。

每天爸爸都把我在学校骑的自行车拿出来,晚上回到家,爸爸每次都替我保管。他的工作是清洁汽车和振作精神。

在他眼里,我似乎永远是个孩子。我在学校读的书都是爸爸自己盖的,用毛笔写的名字。

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高中的课本还保存的很好。有时候我看他说,这本书没用。请卖掉它。

父亲总说:“留着吧,留着吧,用了书你会讨厌的。”我在南京上了四年大学,每次父亲给我写信,信的结尾总会说,别担心钱,好好吃饭,注意身体。

他很少叫我好好学习,但是看了父亲的信,我自然知道该怎么学习了。现在,我已经当了十几年的爸爸了。

孩子小的时候,因为生病拒绝吃药。他经常打孩子,但是他大一点,我也经常打他,因为他不喜欢上幼儿园。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考好。我也骂过我的孩子。

想想父亲对我的态度,再想想我对孩子的态度。我真的很惭愧。我和我爸一年见几次面,一见面他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