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开展微课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普及,人类社会也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微课也应运而生,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当前的各类课程教学增添了异彩,赋予了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全新的特点。

所谓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八分钟内讲解一个知识点的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教授的内容是“点状”和碎片化的。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的解读,问题的阐述,考点的归纳,方法教学,教学经验等技巧的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的知识传播,也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和深度学习的需求。

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自然需要在微课的应用上进行尝试和探索。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对微课的思考和理解,谈谈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引入微课。

老师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难懂的语法知识拍下来做成微课,收集整合放到学校网站上。每当学生接触到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观看和预习,让学生先了解学习内容,在观看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并将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微课在这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仅可以反复观看,随机控制,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统计。真的是两全其美。

例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种以一个老人的回忆来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在故事中穿插过去时的字幕,让学生在视听感官的驱动下轻松理解一般过去时的概念,然后在故事的结尾帮助学生总结并展示相应的练习。学生可以尝试边看微课边练习,看完后也可以给老师的博客留言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不懂的地方,让老师可以

第二,教师可以在新课程的引入中引入微课。

新课程的导入在整个课堂中尤为重要,如果引导得当,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入微课,利用微课直观、画面动态、针对性强等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将学生引入主题。这样既解决了口头指导和任务型指导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所带来的麻烦,又引导学生相互配合,真正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植物生长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前录制一节关于番茄生长的微课,一步一步的演示如何种植番茄,并配以字幕展示每一步的英文表达,让学生在短短五分钟内体验每一步、每一个环节的表达。另外,还可以加一个学生课后种西红柿的小视频。学生会被同学的种植过程深深吸引,在新课导入中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教师可以在对话实践中引入微课。

1.根据《纲要》正确理解,把握对话教学的实质。

《纲要》是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专门的、综合性的语言交际活动来形成自己的交际能力,为真正的交际打下基础。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本提供的语言材料,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展示语言的交际功能。

2.根据“本”设计习题,提高习题的内在价值。

“本”是对话文本。英语对话文本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情景型、结构型和信息型。

在对话教学的巩固和拓展阶段,教师应尽量避免刻板的文本表现,而应合理选择和设计基于对话文本的练习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和运用听说读写所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例如,常见的对话文本具有情境性、结构性和信息性。以情景对话文本为例,其特点是情景性强,语言点重复少,可替代性弱。针对这种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帮助学生用录像机录制他们的表演,以创造场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对话。比如万圣节,可以用视频记录学生万圣节需要的物品,学生表演后,老师将西方关于这个节日的文化以及外国节日和中国节日的区别注入微课。让学生对对话的感觉不再是平面的理解,而是真正的立体感。

总之,微课短小精悍,一题一重点,都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而设计的,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时间地点可以自由选择,自主空间很大,只要有学习的欲望。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速度也可以自主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来控制视频速度。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平时反应慢、不好意思提问的学生可以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另外,做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做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便于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管理知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实现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教师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