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印度小学教育。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印度独立50年来,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民教育的起点

自印度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投资于人的教育,使教育在国家计划中占据适当的位置。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分年龄,给他们提供学习知识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文学比较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宣传民族团结、政教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政策明确强调“普及教育”和“消除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初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除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在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和有益的联系。将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1985年拉吉夫·甘地出任总理后,对教育同样重视。他强调“应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应成为引领国家走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推动国家进步,加强科技教育,使教育与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在这一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办好教育。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随后制定了1986的国家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随后制定了实施上述政策的二十三点行动纲领。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

第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向所有14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普通教育”,为儿童上学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全国很多小学对一到五年级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的州对六年级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在增加教育经费。比如1950 ~ 1951年,教育经费为165438+4亿卢比,1984 ~ 1985年增加到600亿卢比。另据记载,65438年至0986年的教育支出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支出。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增加了学校数量和学生入学率。1950 ~ 1951年,印度有21万所小学,1984 ~ 1985年增加到52万所。1947年注册人数1050万,1982年增加到7360万。国民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提高到29.45%,1981年进一步提高到36.17%。尤其是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207所大学,6323所学院,仅高校招生就高达350万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居世界第三。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为了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也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很多14 ~ 25岁的人没有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中等规模的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30多个工程行业和20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培训,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56所永久学校和139所临时学校。除了公立学校,还有很多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容量20万人,培养周期1 ~ 2年。此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学院,每年招生5.6万人,分为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学习周期分别为3 ~ 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措施,许多青年成为中等技能人才,减少了文盲人数,减少了失业人数,壮大了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作用。

(B)扫盲和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并将成人教育纳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全国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扫除文盲,印度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成人扫盲运动,实施了65438至0986的国家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扫盲任务确定在15 ~ 35岁。在此之前,印度已先后实施了“农民扫盲计划”、“成年女性扫盲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和“国家成人教育计划”。

1989年,喀拉拉邦发起扫盲运动,声势浩大,成效显著。其影响波及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9-45岁人群约有365438+万人。通过学习,虽然他们的识字水平不同,但估计有654.38+0.5万人达到了阅读英语的初级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从1990年4月654.38+0日开始),将有654.38+0亿人被列为“文盲”。

其具体做法是:

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要求,但注意成本和收益的结合。

二是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由各地区税务官员、区议会和各界代表领导,负责各项计划的具体实施。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是自愿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偿地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为扫盲服务。

第四,做好扫盲工作,要制定一套“加快进度,完善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写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教材,教学做合一,贯彻以学为本的原则,逐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纠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搞好扫盲,印度不同的党派、群众团体、社会阶层,尽管意识形态不同,但都不以为意。他们携手合作,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印度的扫盲运动不仅能够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消除种姓壁垒,促进社会团结和语言统一。

更令人欣慰的是,参与扫盲的女性人数超过了男性。妇女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妇女的文化,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解放思想,从而给妇女更多的勇气来处理自己的事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盲后的成人教育仍然是印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各地都有“成人学习中心”,继续为扫盲后的成人教育提供便利。每个中心一般负责5个村,共5000人左右。该中心提供各种课程,以及关于农业、畜牧业、兽医、土地管理、养蚕和渔业的短期培训课程。此外,还开展文化和娱乐活动。

文盲后成人学习中心为文盲提供各种发展和服务项目,如卫生和社会福利,并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唤起成年文盲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权利、医疗、合法权益的认识,同时发挥自己的才能,服务社会。印度各地已经开设的“成人学习中心”因地制宜,并不完全相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做法需要巩固和加强。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是指针对15 ~ 35岁人群的非正规教育,其教育计划通过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大学来实现。如前所述,印度将消除文盲视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任务之一。因此,成人教育一直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0年是16%,80年代初上升到34%,之后又上升到63%。为全国扫盲工作做出了贡献。在这里,印度的扫盲工作得到了世界银行的称赞,称“印度的扫盲工作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深远”。

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是否发达,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印度独立后,政府重视对妇女的培训。在成人教育政策中,15岁以上的成年妇女享有优先权。培训目标主要有四个:第一,提高妇女的意识,使她们认识到她们应该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法律社会地位和权利;二是使妇女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技专长;帮助妇女实现经济独立;第三,使他们掌握一些健康知识,特别是关于营养、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的知识;第四是帮助和提高妇女参与各种团体的能力。

几十年来,政府在几个五年计划中制定了发展妇女教育的目标,并对妇女教育开展得好的州或城市给予巨额奖励。因此,印度女性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独立后的十年间,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了1965,发展到了200多所。此外,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和男女同校。因此,妇女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据相关统计,1951年为79%,1971年增至187%,1980年增至225%。据相关统计,在过去的30年里,印度高等院校的女生入学率增长了3倍,80年代的招生人数增长了28%,比50年代增长了3倍。男女受教育人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女学生的比例在增加。以大学为例,从1963到1964,女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 ~ 1980,提高到26%。女性识字率自独立以来显著提高,1951年达到8%;1971年是18.6%;在1981,上升到24.8%。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度的妇女不仅在家做饭、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许多人走出家门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和商业,甚至许多妇女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妇女的状况也在不断变化。

第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印度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在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之一。

印度高等教育比较发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着人类朝着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职责,将对国家和人民非常有益。”因此,印度独立初期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高等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教育政策和计划必须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各种教育目标应该统一。要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训练心智,让受教育者有同样的思想水准。”“个人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判断能力,以适应社会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老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关注和引导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二)改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根据印度宪法,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除了少数大学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部分高校主要由州政府负责。后来中央政府加强了对高等院校的领导,特别是在1976年修改宪法的时候。所有高等教育,如大学、技术和医学,都由中央政府和州政府负责。中央政府不仅负责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建设和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和撤销、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还负责高等学校之间的协调和科研方向的确定。

(三)大力投资教育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政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为654.38+0.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卢比,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卢比,第四个五年计划为654.38+0.7亿卢比,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卢比,第六个五年计划为48.6亿卢比。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比较大,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拥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享誉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分别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贾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数量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印度现在拥有庞大的技术团队。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博士科技人才。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在1965,是736,5438+0500;在1978,增加到1935,300;在1980,增加到180。

从以上可以看出,印度独立以来,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印度政府整个教育计划的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个分配比例对初等教育来说显然太低了,对高等教育来说又太高了,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的教育条件比城市差,但教育投入还不到一半,只占44%,不够用。因此,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央政府对成人教育做出了乐观的设想,当时宣布在15年内扫除文盲。但是八年后发现效果不大,没有明显的变化比例。主要是农村人对它不感兴趣,缺乏城市人普遍具有的热情和兴趣。市民把教育作为找工作、谋生的重要手段,农村人则相反。他们很穷,如果他们的孩子不帮助父母种田、放牧或做其他工作,他们的家庭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父母无意送孩子上学。

据相关统计,6 ~ 14岁的孩子只有20%能进入中学,但进入中学的孩子却有80%辍学。结果只有20%能进入高中。1982的一项教育调查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小学没有固定房屋,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器材和运动设备,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显然,校舍差、设备缺乏与农村经济状况有关。所以每年产生大量的新文盲是必然的。从独立到1986,印度的文盲率仍然高达63.77%。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00年,印度将成为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各邦和直辖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种姓歧视尚未完全消除。虽然政府对下层种姓和落后部落很照顾,但是由于他们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教育差距很大。比如有的人英语或者其他课基础很差,很多人入学后辍学,所以在校人数实际上比注册人数少。这说明,只有实现社会经济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平等。

在实践中,印度政府发现有些问题处理不当,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进行了改进并采取了新的措施:

首先,为了解决知识分子的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防止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大学课程也进行了调整,普及职业教育课程,使其更加专业,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加强小学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的做法,扩大初等教育经费。在从1980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增加了初等教育的支出。特别是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计划,其中强调普及初等教育和15-35岁人口的扫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增加了1986的教育经费。新政府还规定不得让学生辍学,改革考试制度,继续实行小学生全部升入高等学校的政策。并指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应由平时成绩的不断积累来决定。新政策还规定,每所小学必须至少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是女教师。我们准备大力培训教师,以解决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这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三,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政府认识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计划,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的政策弥补生活费用的增加,为教师自由表达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这些都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印度独立以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我们正在总结经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