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榆树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1950年夏天,在玉树秀水镇大沟及其周围的自然村里,经常发现不知名的古生物化石散落在地表。当地农民说这是龙的故乡。龙生活和活动的地方。这个地方范围很广,贯穿玉树全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古生物化石随处可见。其中,古生物化石最分散的是拉林河支流、南北卡岔河、大黄沟、汇入第二松花江的池塘和山谷。夏秋之交,在这些沟壑、池塘、河谷里,会发现很多传说中的“龙骨”因为暴雨冲刷后,在这里被发现。有人拿起较大的“龙骨”,压着房子、猪圈、顶门;还有人把一些风化的古生物化石扛回附近或县城的中药店,当“龙骨”卖。很多中药店真的把它们当“龙骨”,做成药材。
(实拍玉树人介绍)
这里的“龙骨”到底是什么?一些关心和研究这方面的人,想弄清楚“龙骨”的奥秘,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古董化石。周家油坊屯土生土长的小学老师给当时住在东北工学院(现长春地质学院)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1950年放假期间,这名学生回到家乡,大部分时间都在周家油坊屯和几个村的沟塘两岸之间来回奔波,收集和挑选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带回学院。当时学院的曾繁初教授看到了这批古生物化石,并听取了周家油坊地区出土古生物化石的汇报。曾教授认为这一发现非常重要。次年(1951年)夏天,他带领该校地质系十余名师生在周家油坊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并对这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发掘和收集。经过鉴定,认为这些古生物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从地质年代推断,属于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从大量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两块古人类头骨碎片,是研究中国东北和吉林省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发现。这引起了省内一些考古、地质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向当地群众宣传了大量出土古生物化石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提高了当地群众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解开了这里的“龙骨”之谜。今年秋天,省博物馆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费文忠教授做了一份关于玉树周嘉油坊出土的古生物和古生物化石现状的报告,拿给费老看,他认为周嘉油坊地区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讨论。1956年初夏,在费文忠教授的带领下,在许等省博物馆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玉树秀水镇大禹周嘉油坊屯,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收集整理了大量古生物化石,从中发现了古人类胫骨化石。清理了大量采集的古生物化石,清理了以猛犸象、毛犀牛、东北野牛、野马、水牛、马鹿、普氏羚羊、野狗、鹿、狍子、田鼠为代表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同时也整理了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如石器、石屑、刮刀、尖器等。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远古生物与当时的古人类、古气候、古地质有一定关系。
它被称为“榆树动物群”。该动物群与南西伯利亚动物群基本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距今约7万年至4万年。发现人类头骨碎片和石器、骨骼等器物的遗址被称为“榆树人”遗址,也称为“榆树文化”遗址。后来随着时间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考古界对“榆树人”的发现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1975年夏秋之交,贾兰坡教授和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吉林省博物馆的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的姜鹏的陪同下,对比秀水镇周家油坊更大的榆树镇南门外的地层土壤进行了分析研究。1977年11月,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吉林省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鹏、孙建忠、王玉卓来到周家油坊,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发掘,掀开了中断多年的榆树人研究和讨论的新一页。确定遗址当时的环境是以白桦为主的原始森林,林外是以蒿为主的草原。同时出土了近70件石器和骨骼,动植物的尸体、果实、树根等遗迹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此次出土的文物,经C14测定,均为真迹。其地质阶段、时代和属性与最初确定的相同。这证明这个地区确实有原始的活动。从而做出了科学的结论,并被收入《新中国考古四十年》一书。198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胡长康,副研究员盖佩,相当于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海恩斯博士,古人类学家斯坦福博士。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他们来到秀水镇,对大有洲、大车家屯、前后口子、老牛道、洪等地的有油油坊“榆树人”遗址进行了为期7天的参观,在绝家沟的悬崖上发现了一枚骨针和一件锤打石器。后来在1983年的文物调查中,参加文物调查的队员走遍了周家油坊周围的沟坎,收集了许多古生物化石。进一步证明万年前玉树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玉树人遗址于1961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现已建立“四有”保护管理规范。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在玉树发现了42个古生物化石。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学、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招牌为中心,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
(玉树市地图)
1951年,东北大学地质系的师生在这里进行野外实习时,发现了一块被人类加工过的石头,其中一块是胫骨和两块头骨碎片。当时命名为“榆树人”,但因标本采集于地面,缺乏地层依据,未有定论。1977 10,吉林地质科学研究所和吉林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再次来到这里进行科学发掘。本次发掘虽然没有发现人类化石,但从出土物的特征和与之一同诞生的仿古生物化石C14的测定推断,该遗址的年代应为旧器物晚期,时间为2万年至4万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脊椎动物研究所将其命名为“榆树人”,命名为“榆树文化”。
在玉树市西南松花江北岸的大禹乡,有一个叫周家油坊的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不知名的河。河水从东北向西南静静流淌,最后注入几公里外的松花江。以周嘉油坊屯为中心,在无名河边的山坡上,分布着万发、高家、车家、蒋家窝堡、刘放、石家沟等几个自然屯,错落有致。1951年,东北理工大学地质系师生的一次野外实践活动,一下子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生活,从而改写了吉林的历史。就是在这次实习中,师生们收集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了一块人类加工过的石头,一块胫骨和两块头骨化石碎片。这就是后来广为传颂的“榆树人”的原始文化遗存。
1977时至10时,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省博物馆组织了对周家油坊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属于晚第四纪更新世哺乳动物30余种,其中猛犸象和柔毛犀牛居多,其他种属较少。经研究,这些化石属于猛犸象和柔毛犀牛动物群。根据化石的种类、数量和出土地点,学术界称这个动物群为榆树动物群。更重要的是,此次发掘发现了石器、骨器等70余件人类文物,进一步证实了“榆树人”的存在。这些器物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制作方法以直击、刮削、错磨为主,部分石器也有明显的二次加工痕迹。石器包括圆盘形的石核、尖器和刮刀。有些石器与陕西许佳尧和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同类石器非常相似。骨器大部分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骨头制成的,包括骨铲、骨矛、尖器、刮刀、挖掘机等。其中一把骨铲是由猛犸象门牙的珐琅质层制成的。长7.7厘米,宽3.9厘米,厚1.0厘米。后背右侧有抓痕。背部左上部分和腹部右上部分由于长期使用已经打磨的非常光滑明亮。根据周嘉油坊村出土的人类骨骼化石和猛犸象门牙化石的科学确定,以及石器和骨器特征的综合分析,“玉树人”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相当于或略晚于宁夏水洞沟和内蒙古萨拉乌苏河为代表的河套文化。他们生活在大约二三万年前。
(古榆树人实拍)
当时,在周家油坊一带,有以松树、云杉、冷杉、桦树为主的原始森林。森林外是以野蒿、野菊花、藜科植物为主的草原和沼泽。猛犸象、毛犀牛、原始牛、鬣狗、马鹿、狍子、田鼠等原始动物成群结队地栖息于此。地质历史上,玉树曾有过猛犸象和犀牛动物群。当时处于冰川气候或冰缘气候,气温比现在低很多。猛犸象、毛犀牛、松树、杉树、蒿属、藜属等冰缘动植物的存在,为“榆树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榆树人”利用石头和动物骨头制成的利器、刮刀、挖掘机、铁锹、长矛等简单工具,勇敢地与各种自然灾害和凶猛野兽进行殊死搏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生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在玉树市博物馆馆长崔玉国的陪同下,记者经过不远处周家油坊村前的无名河,看到公路右侧立着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招牌为水泥混凝土材质,刻有“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行小字和“玉树人遗址”五个大字。站在牌子前环顾四周,只见沟壑纵横,丘陵坡地起伏,乡村道路和村落蜿蜒曲折,薄薄的积雪在冬日低低的太阳背景下闪着耀眼的银光。除了标志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类的栖息地,关于“榆树人”的其他信息一直难以捉摸。
(古榆树人实拍)
在车家屯,我们走访了一户人家和几个村民。他们都说知道“榆树人”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大招牌,但当他们问“榆树人”是怎么回事时,他们说不出为什么。难怪《榆树人》毕竟是几万年前的了。历史既有继承,也有中断。由于缺乏更为详实、充分的考古资料,很难对“玉树人”那些年的生活状况给出更为准确、科学、令人信服的描述,但“玉树人”是吉林地区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却是不争的事实。
“榆树人”遗址位于榆树市秀水镇周嘉村,距今约2万至4万年,1961年被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最近,“榆树人”遗址周边环境堪忧——石碑红字褪色,周边杂草丛生,石碑前堆积驴马粪,石碑中间因长期取土而被隔离。对此,玉树市文体旅游局高度重视,决定立即清理周边环境,恢复现场整洁环境。
古代人类遗址的环境遭到了破坏。
说到“榆树人”遗址,很多老榆树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距今2万年到4万年的古人类遗址。在玉树市西南松花江北岸的秀水镇,有一个叫周家油坊的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不知名的河。河水从东北向西南静静流淌,最后注入几公里外的松花江。以周家油坊为中心,万发、高家、车家、姜家窝堡、刘放、石家沟等几个自然村散落在无名河边的山坡上。正是在这些村庄里,许多古代文明不断被发现。
(古榆树人实拍)
最近,过去的人们发现“榆树人”遗址石碑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由于附近农民不断取土,原本立在山坡上的石碑已经变成了一块块孤立的石碑。
对此,玉树市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文化场所如此之多,有时无法单独巡逻维护,只有反映过来,我们才能立即处理。“在此之前,我们召开了多次会议,重点讨论这些文化遗址的保护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每次会议上,他们都广泛动员文物保护地周边的群众,让他们关注文物保护地,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关注。同时,他们希望农民能及时反映情况,以便该局更好地开展工作。
该负责人得知“榆树人”遗址周边环境被破坏后,立即致电秀水镇分管副镇长,要求立即前往现场清理杂物和驴马粪便,夯实地面坑洼,恢复周边环境。同时,立即给红字上色。昨日,记者回电了解到,12上午,玉树市文体局相关领导已前往现场查看,现场周边环境恢复良好。
将勘察城市废墟的周边环境。
(古玉树人遗址)
据玉树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玉树现有文化遗址251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中“玉树人”遗址在1961处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像‘榆树人’遗址周边环境被破坏,农民昏迷不醒。可能只是有空地,他们就去取土,堆垃圾!”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立即通知乡镇领导到局里开会,重点对文化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普查。同时,他们还会要求乡镇领导把田野文物的保护和周边环境的维护作为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