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良好习惯
列宁说:没有人的道德情感,永远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去追求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是充满情感的,情感往往胜过理智。可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只能通过道德行为来体现。不稳定、不规范的道德行为发展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是的,我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经验。
第一,联系学生实际,讲道理。
思想品德课要以教材内容和与学生的接触为基础,以理带情,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我们要明白,情感是要培养的,因为小学生缺乏道德知识,所以小学道德课要讲究情理。一个动作是好是坏,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它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件事该不该做,不能简单提倡或禁止。我们班一度提出禁止砸卡,但是办不到。后来在“课间快乐十分钟”课上,我让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禁止砸牌,引导他们思考。学生意识到地上打牌不卫生,手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容易染上赌博的恶习。当学生明白了禁止砸卡的原因,就有了相应的行为动机,形成了知行合一的内在动力,就会停止砸卡,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有益的活动和游戏。再者,我对思想品德课上一些混乱模糊的道德概念很好奇,经常讲的新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让他们听后深受教育。我经常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辨别真假,找出真谛。比如在“真正的友谊”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实践来谈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个学生说:真正的友谊是足够忠诚的朋友。一个学生问:一个同学和一个少年吵架打架,他们两个好朋友上前助威。这是足够的忠诚还是真正的友谊?一个学生说:吵架打架不好,但是看到一个朋友被别人欺负,还是有帮助的。和尚鲁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另一个学生说:这不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不能用在战斗中。学生们有不同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会引导你去分析比较,提高你的理解。最后,这位学生说:真正的友谊必须和马克思、恩格斯有同样的革命理想。我们的朋友只是志趣相投,经常一起玩。如果发展下去,可能会像黑社会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友谊。只有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二、努力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思想品德教学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的情绪,教师要用自己的感受来激发和触发学生的情绪。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善于模仿,他们特别需要找到特定的值得尊敬的人来学习和模仿。他们看战斗专题片就想当解放军,看科教片就想当科学家。在思想品德教材中,伟人、英雄、学生中的好人好事也随处可见。所以我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把握人物的道德情感,鼓励学生产生与具体形象相关联的情感体验,交流思想,激发强烈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激发学生进入角色,英雄的情感自然转移到学生身上,推动学生迈出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第一步,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这样,当学生想起史光柱的事迹时,他们就会产生对英雄的敬仰和爱国主义的感情。当他们想到李四光和雷锋的形象时,他们会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此外,思想品德课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教育效果有很大影响。我班有个调皮倔强的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乱涂乱画。经过反复教育,效果并不好。“团结友爱”这一课,我讲过解放军在抗洪救灾中,不怕疲劳,不怕牺牲,救出了一批批的人。为此,他们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感动得哭了。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当众表扬了他,并让他成为班上的优秀劳动委员。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到学校就在课堂上扫地,给老师擦黑板。有时候,有同学吐了,他就主动去清理。他一天天进步。实战证明,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有愉快的道德行为体验,会强化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通过文字举例,引导他们行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理,明辨是非,还要让学生把学到的唯物主义道德观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靠努力或一次说教就能一蹴而就的。往往存在一定的道德知识无法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字例子来引导。比如在“讲卫生”的课上,我不仅给同学们讲解了随地吐痰的危害,还指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并告诉同学们吐在痰盂里,或者吐在废纸里,放在垃圾箱里,或者吐在手帕里,回家洗干净。因为具体的要求和一段时间的坚持监督,同学们终于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另外,我平时重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我制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三向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上以“热爱劳动”为题对学生的家务劳动提出了十点要求。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了做家务,并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做好榜样,让学生去模仿和学习。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班怕脏怕臭,不愿意打扫我们班负责的厕所。我发现后,就开始悄悄打扫卫生,洗衣服。结果这些学生也加入了进来。之后没有发现一个学生无缘无故不参加打扫厕所的。
第四,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将既定的道德行为坚持到底的能力,经常出现因为利益而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反复练习,培养习惯。在学生正确道德知识和初步良好愿望的基础上,在低年级开展少先队员行为训练活动,使其掌握各种条件下道德行为的表达。帮助他们在良好行为的反复实践中锻炼自己。第二,形式多样,耐心引导。教师和家长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实践。如使用光荣榜、黑板报、小组评议、教师评比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下相结合。这样可以丰富和充实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加强教学质量的训练,不断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因为人的行为受思想感情的制约,所以人的思想感情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传达。所以,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体会课文的精髓,这样才能先受到教育,获得丰富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将这种情感通过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表情、恰当的手势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深深的感染,从而树立* * *唯物主义的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既要遵循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又要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反复实践,持之以恒,思想品德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