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信息

概况

跳舞

服装节

傣族傣族少数民族

傣族概况

傣族现有人口654.38+0.25万人。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包括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用字略有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傣诺(西双版纳傣)、戴娜(德宏傣)、傣战、金平傣(又称傣端)。所有四种傣语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的祖先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繁衍生息。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中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史称“滇越”、“山越”、“辽或辽”。唐宋时期被称为“金牙”、“黑齿”、“花蛮”、“白裙”。元明时期称为“白夷”、“白夷”、“伯夷”。傣族人习惯称自己为“戴娜”、“戴亚”、“戴湛”,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的意愿,改称戴。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建立宜州郡,傣族地区归宜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县。明清时期,傣族地区在实行废除世袭土司、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政策后,逐渐纳入朝廷的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傣族地区设立县、局。

傣族有一千多年的老傣文和古贝叶经。傣族人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与公历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但月是阴历月。傣族日历分为三个季节,从1月到4月为冷季,从5月到8月为热季,从9月到12月为雨季。傣族人非常喜爱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赵树理、南蛮那、何鄂、洛桑·尼玛等叙事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其动作和内容主要模仿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个性化。孔雀舞不仅来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还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道美兰以其孔雀舞的表演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日历的新年,从6月6日持续到7月6日,相当于公历的4月。在泼水节,人们会拜佛。姑娘们会用飘着鲜花的淡水为佛祖洗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一开始是用手和碗泼水,后来是用锅和桶,泼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连成一片。泼水节期间将举行赛龙舟、飞高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正方形,由几十根大竹子支撑,楼板悬空;屋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大,既通风又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打稻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双排扣袖衬衫和长袖长裤,裹以白色或蓝色布料。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但基本上都是以束发、裙、衫为特征。裙子到脚,衣服又紧又短,下摆只到腰,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大米装入新鲜竹筒中,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味道清香可口。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普洱茶,唐代远销中国各地,清代远销东南亚、南亚,如今已打入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亲临大自然的宝库,领略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内容来自《中国各民族》一书)回归

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语称“加洛雍”、“番洛雍”或“加勒南洛”。这是傣族最流行的舞蹈,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富饶美丽的傣族乡被誉为“孔雀之乡”。过去,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时,姿态迷人的孔雀就会翩翩起舞。所以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好、善良的象征。节日期间,傣族人民聚集在一起观看孔雀舞和民间艺术家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佛教故事表演的孔雀舞。例如,根据童话《魔鬼与孔雀》改编的孔雀舞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想霸占孔雀做妻子,长着人面鸟身的孔雀挣扎着抖动着美丽的羽毛。绚丽灿烂的光芒让魔鬼兄弟失明,孔雀获胜。?

傣族中有许多关于孔雀舞起源的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傣族的首领叫马苏,带领4000人去寻找幸福。当他们到达“小萌”号时,听到了水果落水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了孔雀伴随着这美妙的声音翩翩起舞。当他们回来时,他们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伴随着鼓和钹,孔雀舞翩翩起舞。在缅甸寺庙的一些古代壁画和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栩栩如生的人面鸟孔雀形象,非常类似于戴着尖顶头盔、戴着面具、穿着孔雀服的孔雀舞。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出嫁时,带着长幼,把芦笙当孔雀舞……”,可见孔雀舞历史悠久。?

孔雀舞通常由一个人、两个或三个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得开心,大家都欢呼“我-我”“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相对固定的表演节目,多模仿孔雀飞出巢外,灵敏地观察,安全地行走,找水,喝水,戏水,洗澡,拍动翅膀,晾干翅膀,展开翅膀,自由快乐地飞翔等。孔雀舞的动作极其丰富,最常见的手势有手掌手势、孔雀手势(拇指略向内扣,食指向后弯,其余三指像扇子一样翘起)和眼睛手势(食指略靠近拇指,其余三指像扇子一样翘起)。有踏步、“起起伏伏”(力量腿由脚跟带动踢向臀部,然后全脚着地,主腿相应弯曲伸展)。从舞蹈的风格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雄性孔雀舞。跳这种舞的人比较多。膝盖起伏坚定坚韧。舞蹈具有明显的“三弯”特征。二是女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性表演。膝盖起伏灵活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常拱起胸肩,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三是小孔雀舞。经常用快速的小颤和短步保持半蹲状态,小腿灵活轻盈,经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快而轻。

傣族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傣语称为“广拉楞”。另一种是双面鼓,傣语叫“光双蜡”。因单面鼓形似大象腿,故名“象脚鼓”。?

1.象脚鼓舞:傣语称“广佳”或“番光”(鼓称“光”,舞称“广佳”)。“广佳”是傣族地区最流行的男性舞蹈。每当播种幼苗和收获季节结束时,就会表演象脚鼓来庆祝。象脚鼓不仅是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娱乐,跳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丰富多彩,酣畅淋漓。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有许多民间传说。据说古代有一对夫妻,下班后在泳池边小睡。突然,风把成熟的芒果从树上吹到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回家后,他们按照大象的脚把树挖空,盖上牛皮做鼓。匆忙中,他们背着鼓跳舞,很快象脚鼓舞就流传开来。他补充道:很久以前,两个驯养大象的年轻人根据大象的脚制作了象脚鼓。明代《百艺传》中也有“大小皮鼓用手压”的记载。

表演时,舞者左肩扛一面象脚鼓,鼓面向前,鼓尾朝下,右手击鼓,左手配合。一般用拳头、手掌、手指敲打鼓面,有时用肘、膝、踵、趾。象脚鼓舞雄浑粗犷。膝盖的起伏与击鼓动作紧密配合。当用手击鼓时,膝盖是弯曲的。当你举手时,你的膝盖会站直。舞步非常丰富,有“前蹲”、“后蹲”、“全步蹲”、“八字蹲”等动作,也有以一条腿为主力,另一条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势的动作,还有吸腿、踢腿、弹跳腿、跨腿跳跃等动作。鼓的形状有长、中、小三种,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跃方式。?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于德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孟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和孟连地区。鼓身长约两米。因为比较重,所以多用于舞蹈伴奏。跳舞时步伐缓慢而平稳,膝盖起伏。鼓是最丰富的,并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感情。?

第二种,中国象脚鼓舞。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泸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蒙东县及部分地区。鼓长约1.5米,较轻。它的主要特点是跳舞时摆动鼓尾并向上抛起。因为鼓的尾部绑着一簇簇孔雀羽毛,所以摇摆起来非常漂亮。摇鼓是让鼓尾左右摇动,摇鼓是把鼓头往下压,鼓尾往上摇。象脚鼓舞不仅在节日里跳,每年还有专门的鼓比赛日。获胜的标准是鼓音的长短,音色的好坏,鼓尾的摆动。?

第三,小象脚鼓舞。只在西双版纳流行。鼓长不足一米,动作丰富,常用作孔雀舞的伴奏。动作幅度大,有吸腿跳,弹跳腿跳,抬腿。?

2.伴光:“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它是傣族中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集体舞。不限地点和时间。几十、几百人可以围成一圈顺时针跳舞,节日期间可以通宵跳舞。舞蹈朴实热情,特色突出。女性膝盖震动更均匀,跳舞更流畅。一般来说,主要步骤有“交错步”、“起伏步”、“点步”、“弓箭步”。手部动作相对简单。一般手都是自然手型,手腕交替向下缠绕或者手从腋下向上拉。大嫂和老人在内圈跳舞。老人们动作缓慢,膝盖起伏明显。他们经常通过大幅度前倾后仰来表达他们的兴奋。他们的动作自由发挥,而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整齐划一。伴随着灯光的鼓点非常丰富。?

3.双面鼓励:傣语称“广帮”、“梁光”、“广双拉”、“洪光”、“广孟阳”。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县、沧源县的孟都区。这是傣族人最古老的灵感。这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边都有皮。小双面鼓长约一尺半,可以横挂在身上。跳舞时,右手用手掌击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跌宕起伏,常用深蹲等舞蹈,三向弯曲造型较为突出。大号双面鼓篮米,直径67厘米。需两人用竹竿抬,舞者双手挥槌,转身如云手,吸腿,跪下蹲,击鼓。有的鼓在地上打,鼓很有力。人们围成一个圈,用鲜花或手帕载歌载舞,类似于光舞的表演形式。

鱼舞--傣语叫“甲巴”。主要流传于瑞丽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解放后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据说傣族人发现鱼,学会了钓鱼,就模仿鱼跳舞。鱼舞只有一两个表演者,舞者用鱼形道具跳舞。鱼舞比其他傣族民间舞蹈更柔和、细腻、灵活、活泼。主要表现在跌宕起伏,温柔的屈膝和半脚断掌动作,小跳敏捷活泼。说明鱼在平静的水中游动时,往往是整脚或半脚弯曲行走,没有起伏,手和上半身只是左右摆动。鱼在水中嬉戏或与激流搏斗时,常采用跳、蹦、翻等跳跃动作,生动逼真。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一只手用手掌覆盖另一只手的手背,拇指伸出),或者典型的动作是双手向外打圈,手臂向后摆动。鱼舞的鼓点缓慢轻盈,鼓点语言的丰富程度不亚于孔雀舞。

大鹏鸟舞——傣语称“嘉伦”。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傣族人在盛大的节日里跳舞。主要流行于瑞丽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传说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区不下雨,土地都被烤焦了。大鹏鸟没有理会抱着鸡蛋的妻子,与雨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几天后,大鹏打败了雨神,让天下起了雨,但是大鹏鸟的老婆孩子早就饿死了。傣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制作了大鹏鸟舞,流传至今。大鹏鸟舞苍劲有力,粗犷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斗雨神的动作及其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化快而有力,建模时间长。“三弯”舞棱角突出。比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着大舞的造型,表现出大鹏鸟从空中快速下降的豪迈。多用爪手(手指扇)和掌手,这些手加强了动作。大鹏鸟舞只有一两个表演者。以前我们跳舞的时候会戴大鹏鸟道具和面具,现在大部分都被抛弃了,充分发展了舞蹈动作。鼓点极其丰富,鼓点深沉有力。

鹤舞——傣语称“嘉阳”“嘉阳”。这是年轻人在节日里跳的一种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泸西两县。过去,舞者必须穿着白色的衣服,肩上绑着两条鲜红的丝带跳舞,但现在已经很少了。雪白的白鹭在傣族村寨附近的竹林或稻田里很常见。关于鹤舞的起源,民间有不同的传说。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年轻人,每天都在努力工作。鹤非常爱他,优雅地为他起舞。之后,小伙子深情地和鹤共舞。后来,人们把这种舞蹈变成了年轻人的二重奏。他还说:有一个叫“阳”的民族到过德宏地区,这种舞蹈就是要表现他们在田间劳动的过程。总的来说,鹤舞是以对立为主,动作是相对的。队形一般是横两排出现,相遇后就变成竖两排,四排,两圈。一个人经常指挥各种动作和图形的变换。鹤舞的动作简单而优雅。舞步的节奏不同于其他傣族民间舞蹈。弱拍中膝盖快速弯曲,力量腿敏捷抬起。复拍时双膝伸直,发力腿轻盈落地,生动地模仿了鹤的行走动作。有拍胸、拱胸等特殊动作。这些鼓既轻又简单。

拉花舞——傣语叫“加东”,是一种年轻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如今只在重大节日才跳,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从很小的时候起,每当泼水节等宗教节日来临,少男少女们便蜂拥至深山老林和河流中,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朵,然后载歌载舞,伴着大象的鼓点,送至缅甸寺庙,搭建花亭...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在傣族村寨中流传。关于花环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到了大坝上,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就摘了许多花,扎成花环。下山后,他随着快乐的大象鼓声起舞...一个女孩爱上了他,跟着他的舞蹈一起唱歌,花环舞就这样诞生了。花环是通过将鲜艳的花朵绑在大约两米长的竹栅上制成的。跳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一边移动步伐,一边专注于花环的变化。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加兰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从慢板转到快板,有踏步、“错跳”等动作。

烦——在傣语中,刀舞、棍舞、拳舞、棒舞等叫“烦”、“停”、“令”。这是一种男性舞蹈。流传于广大的傣族地区,类似于汉族的武术。在风景秀丽的傣族乡,傣族男子都佩带精制的尖刀,象征着他们的勇敢和力量,刀也是生产劳动的有利工具。刀舞在傣语中称为“甲拉”或“番拉”。“大八字跺脚”、“蹦腿”、“踢跳”、“蹲滑”等刚劲有力的动作,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并不多见。刀舞有单刀、双刀、短刀、长刀(类似剑)和地方、内陆、缅甸等不同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序和动作。可以一个人表演给十几个人听,没有伴奏,也可以有象脚鼓伴奏。棍、棒、拳基本和刀舞差不多。

加朵,也叫“番朵”,是一种道具舞。这种舞蹈过去是在盛大的宗教节日上跳的,但只流行于耿马县的孟定、孟连两县。“多”是一种被神化的动物,据说有狮子头、狗嘴、鹿角、长颈、细毛。这种舞蹈中文叫“马鹿舞”。佳朵还在用道具跳舞。这些道具有十英尺长,八英尺长。它们用竹箅子编成四十五厘米的圆圈,用布包好,剪好的白纸粘在上面当羽毛。一般是两个人合力装扮成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装饰着马鹿的头部和前半部,用棍子支撑着脖子比划。后面的舞者抓着尾巴做敏捷的小跳跃,摔倒,转向两边。舞步和鼓点和孔雀舞差不多。

1.伊拉合舞,又名“烦伊合”。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逢新年泼水节、开门节或傣族日历中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高高兴兴地跳这种舞蹈,因歌词衬有“衣拉河”而得名。伊拉合舞的特点与加板舞相似。?

2.蝶舞在傣语里叫“雅瑶”。流行于德宏州耿马县孟定、瑞丽县。据说蝶舞是为了比赛时打造新面孔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状的道具绑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图案,动作和鼓点与小孔雀舞相似?

3.傣族舞蹈在金平县很流行。那里天气炎热多雨,日常生活工作离不开帽子。所以才有了帽子舞。帽子的动作有“提帽”、“卷帽于身前”、“卷肩帽”、“甩帽”等。跳舞的时候膝盖很温柔,微微弯曲,但不明显。?

4.拉条舞在傣语中被称为“加典”。它是一种表演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舞蹈轻柔含蓄,常采用坐、立、跪、上下踏步、前侧抬起、后弯腿、双手握住点燃的蜡条,并做抽出手向外画圈等动作。?

5.鸡舞在傣语里叫“Gai Gai”。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泸西县的儿童舞蹈中。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打斗等动作,以跳跃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孩子们通常会数数和跳舞。?

6.十二马舞,傣语叫“马戏双”,是一种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和泸西县。表演者腰间系着马形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着扇子,主要是跑着跑着一半鞋底破了发抖,变换着各种队形。一般他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他表演某个故事。?

7.闫妍,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蒙东一带。歌唱是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婚姻、爱情和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跳舞的时候,男的在前面出拳,女的拿着扇子或者毛巾,类似于带灯的舞蹈。?

此外,金平县还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划船舞”、“采花舞”、“钓鱼舞”、“走步舞”等。流传于金平县的扇舞,据说是一种扮鬼时的仪式舞蹈。流传于耿马县孟定地区的“象舞”傣语称为“张佳”。两个人把道具绑成大象的形状,模仿大象走路敬礼,一个人拿着红手帕跳舞。西双版纳流行的“女子舞”,轻盈柔美。瑞丽县流行的“加洛圈”是一种模仿鸟类的舞蹈,就像小孔雀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