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儿歌教案
小班儿歌教案1小班儿歌教案《圆圆》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连贯说出儿歌内容。
2、让孩子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理解并背诵儿歌内容。
3.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游戏,体验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要准备的活动
球、铃鼓等图片、瓶盖、镜子等圆形工具。
活动过程
首先,开头部分。
聊,引出话题
展示圆的图片:这是一个神奇的圆,它会变魔术,它可以变成很多东西,姑且说:圆圆。
第二,基础部分。
1,问答学习儿歌,丰富词汇:铃鼓,挂钟。
孩子们,你们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圆的吗?(展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物体图片)画出儿歌需要的图片。
(对于铃鼓、挂钟等不熟悉的单词,带领孩子大声朗读)
现在我们知道了球、铃鼓、挂钟和盘子。
它们都是圆的。我们一起说:球是圆的,铃鼓是圆的,挂钟是圆的,盘子是圆的。
最后介绍橙子。我们来看看句子是什么样的。(看橘子,还是圆的!)
2.先在教室里读儿歌,然后引导孩子自己来。
3.说出儿歌的名字。
老师:我们在谈论什么形状?那这首儿歌可以叫什么名字呢?
4.改编儿歌: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那就一起改编吧。(拿出刚用过的物品)
第三,结尾部分。
扩散体验。
老师:除了童谣,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圆的?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点圆的,然后做成儿歌!
儿歌:圆圆
圆,圆,圆。
球是圆的,铃鼓是圆的。
挂钟是圆的,盘子是圆的。
看这些橘子,它们还是圆的!
小班儿歌教案2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边做边玩读儿歌。
2.鼓励孩子大胆背诵儿歌,感受手指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孩子们已经学会玩手指游戏石头、布、剪刀。
三、活动过程:
1,用手指游戏引入话题。
(1)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唱《手心手背》这首歌。
(2)老师和孩子一起复习手指游戏乒乓球板。
2.引导孩子学习新的手指变化。
(1)引导孩子先伸出一根手指,想想自己能变成什么样。
老师:“我们先伸出一个手指,动一动,想一想。是什么样的?”
启发孩子伸出食指,把它变成“毛毛虫”,然后说:1根手指,变来变去,变成毛毛虫。
(2)引导幼儿依次伸出二、三、四、五指,边玩边做,分别成为“大白兔、、华、大老虎”。
(3)引导孩子边做动作边读儿歌。
3.彻底学会儿歌。
(1)鼓励孩子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正确做手指动作。
(2)在背诵最后一句时,引导孩子做出吓人的动作,体验儿歌的乐趣。
4.创作儿歌。
(1)老师:“手指能变成什么?”(让孩子思考并说出)
(2)用这种方法创作2指、3指、4指和5指童谣。
(3)教师根据幼儿创作的内容,与幼儿一起背诵儿歌。
5.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的手指可以变化很多。回家和我们爸妈一起剪辑玩。”
小班儿歌教案3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2.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愿意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树叶落下时的飞行姿态。
活动准备:
活动前,我带着孩子观察周围的落叶。
活动流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孩子对“小叶子”的兴趣
老师:现在是秋天。你知道小叶子会怎么样吗?(离开树妈妈)
老师:小叶子是怎么离开妈妈树的?让孩子们想象树叶是如何落下的。
1.老师展示一片树叶,让孩子们观察树叶落下的姿势。
2.让幼儿模仿,观察后用肢体动作展示树叶的飞行姿势。
2.欣赏歌曲,初步了解其音乐的节奏美。
1.听音乐,引导孩子感受小树叶飘落时轻盈缓慢的节奏。
2.欣赏歌曲,老师提出可理解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歌词。
重点理解歌词:树叶到处飞。
老师:小叶子会飞向哪里?(理解“无处不在”的含义)
老师:请扮演小叶子,飞来飞去。理解“飞来飞去”的意思。)
第三,学会唱歌,尽量用动作表达歌词。
1.引导孩子用好听的声音唱歌。
2.鼓励孩子用各种动作表达歌词。
3.请个别孩子表演和唱歌(重点是引导孩子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第四,在初学歌曲的情况下,和孩子边唱边玩游戏。
1.鼓励孩子唱歌,表演小叶子的舞蹈动作。
2.提出表演规则,丰富歌曲表演内容。
(1)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停止各种姿势后自由表达小叶子。
老师:当你唱到最后一句“秋天是多么可爱”时,你应该停下来,摆一个漂亮的姿势。
(2)幼儿根据老师提出的歌曲表演规则进行一次完整的“歌曲表演”,老师根据幼儿最后一个“小叶子”造型动作进行简单的评价,引导幼儿摆出各种“独特而有创意”的造型动作。
小班儿歌教案4目标:
1.学会用海盐方言说话,了解“交游”、“斗”、“龙王庙”等汉语方言的具体含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经验的幽默,感受过去人们对年轻一代的希望的感受。
准备:船,桨,龙王庙,香炉,蜡烛,一条活鱼。锅碗瓢盆。
重点和难点:把孩子带入某种情境,理解内容,感受情绪。
流程:
第一,引进“摇船”:
老师:小朋友,上次我们摇着船去外婆家摘枇杷,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来说说吧:
少年:摇摇船,摇摇船,摇摇外婆,摇摇外婆做什么?摇给奶奶摘枇杷。枇杷只开一朵花,结一个坏枇杷。坏了的枇杷会怎么办?凯瑟琳三岁半了!
老师:上次去奶奶家我好开心。今天奶奶又邀请我们家孩子来做客了。
情景表演:摇一摇,引导孩子理解内容。
1,场景表演设计:
奶奶:小乖乖,快来奶奶这。奶奶会买一条鱼给她做。
小乖乖(老师演的):好,加油!来吧,小可爱。摇,摇,摇,摇给奶奶。(奶奶在做鱼)
楠楠:奶奶,你对我真好。奶奶,鱼还没热你就做好了,尾巴都烧焦了(笑)(奶奶把鱼放到碗里,说:“满了,满了”)
奶奶,小乖乖:哦,我跳了,跳到龙王庙里,哦,香炉蜡烛全被打掉了,全被打掉了!
2.仔细听
(1),奶奶真有意思。她做了什么有趣的事?(煮鱼,鱼跳走)
(2)过去人们用愉快的方式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老师用方言背诵)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奶奶对我真的很好。买条鱼来煮。
头不热,尾焦,我跳进碗里跳。
跳到龙王庙,香炉蜡烛全打掉了,全打掉了。
3.方言和关联词在理解中的意义。
(1),方言“奶奶”是谁?(奶奶)你奶奶对你好吗?嗯,你知道海盐话怎么说“好”吗?(更好)。“摇,摇”(以前没有车,很多时候要摇船才能做客)
(2)动作示范“鱼”:你知道我在做什么吗?海盐怎么说?一起来说吧:鱼、米、菜...
(3)出示“鱼”,指着“鱼头”说:这是什么?(鱼头),用海盐的话说——同样,尾巴用海盐的话说——
(4)龙王庙、香炉、蜡烛介绍:这个地方叫龙王庙,是以前人们许愿的地方。当我们的孩子过生日时,他们会许个愿。过去,人们会去龙王庙许愿。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们还说:让他们的宝宝像从龙门跳下的鲤鱼一样勇敢,一样能干。所以他们也会把小鲤鱼放在龙门的地方,让它跳。
展示香炉和蜡烛: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是一个香炉。香炉里可以插香。这是一支蜡烛。这些东西在许愿的时候会用到,就像我们生日的蜡烛一样。
小班儿歌教案5一、教学目的:
1.通过自编的画圈让诱饵知道简单的编织方法。
2.培养孩子的讲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分别在圆形纸上画出太阳、花朵、小鸭子、蝴蝶、小鹿、气球、葡萄;各种颜色和大小的圆圈;一个大的天鹅绒洋娃娃。
三、教学过程:
①开头部分。
老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嘉宾(展示一个毛绒公仔)。她的名字叫渊源。(小朋友向圆圆问好),圆圆特别喜欢圆形的东西。她喜欢吃圆饼、帽子、球和圆圈。袁亚说,你现在开心和小朋友一起画圈圈吗?"
(2)基础部分。
1,启发孩子想象:圆圈会变成什么样?开发孩子的思维。
老师:渊源有一种用喷泉画很多好东西的能力。现在请你猜猜渊源用圆能画出什么?(孩子猜对后,展示袁媛的画)
2.学习“画圆”。
(1)通过说话激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小朋友太聪明了,元雅的画都猜对了。渊源的画有意思吗?为什么?(都是由圆组成的;也是一圈,两圈的顺序...七圈)。现在媛媛说想请孩子们为她的圈子创作一首歌,我觉得大家都能满足她的要求。”
(2)告诉孩子编制的方法和要求。
老师:怎么玩?我们可以根据元元画的特点,做出优美的文字,读起来很愉悦,读起来很流畅。"
(3)老师示范的第一句话:圆圆在第一张图上画了几个圆?
老师可以编辑:“画个圈,太阳就亮了。”
(4)幼儿练习,教师组织幼儿点评。对编的好的给予肯定,一句一句看。七张图全部编完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新编的单词。最后,老师启发孩子们编结尾句:圆圆真有趣,大家来玩。"
(5)启发孩子起名字。
(6)集体朗诵《画圆》
(3)结论部分
老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和渊源玩得开心吗?渊源用圆圈画了许多有趣的画。
小班儿歌教案6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欲望。
2.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手,知道用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最初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手。
3.帮助孩子获得数字的概念。
困难分析:
难点:1,手指名称不同。2.用手,手指,手指比较对手。
重点:让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一个神奇的袋子,里面有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多种材质。
2、丰富的手工材料,橡皮泥等。
活动流程:
1,导入
2.发展
3.结束
导入部分
老师听着音乐和孩子们一起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膨胀部分:
观察和发现方法:
1,看一看:启发孩子观察,然后说手头上有什么?(有手掌、手背、手指等。)
2、比较:启发幼儿说出手指的名称,并比较不同之处,引导幼儿与同伴和老师的手进行比较。
3.说说看:看图,启发孩子用文字表达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教育孩子做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小手变成最能干的。
4.保护我们的小手。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小手?比如勤洗手,勤剪指甲,冬天擦手,出门戴手套。教幼儿保护自己的小手。
游戏巩固法:玩一个手指游戏。
感性操作法:在一次改变中,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魔术”,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活动,如印图画、撕纸、戴项链、用橡皮泥串糖葫芦等。
三端部分
听音乐,离开会场。
四。活动的扩展:
学习儿歌《好朋友》。
小班儿歌教案第七章活动设计背景
挠痒痒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每当挠痒痒的时候,他都会发出开心的笑声,快乐的情绪总能感染周围的人。因此,本次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与同龄人接触和交流,成为彼此的好朋友,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感知和情感表达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会亲近同龄人之间的合作。
2.用有趣的动作来表达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和伙伴一起玩游戏。
难点:区分花和毛毛虫的动作和音乐。
要准备的活动
毛毛虫指的是娃娃,花头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学运动,进入。
2.孩子听歌,熟悉内容,模仿毛毛虫和花的动作。
(1)听歌问:歌里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它为什么会笑?展示毛毛虫和花,让孩子发挥想象力,自由地做毛毛虫和花的动作。)
(2)老师:哇!毛毛虫扭曲得很厉害。刚才毛毛虫是怎么扭的?谁来试试?如果你是一朵花,你会怎样微笑?启发孩子使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大幅度扭动,并引导他们练习。)
3.游戏:我给花挠痒痒。通过毛毛虫和花朵演示“挠痒痒”的游戏。
(1)第一个游戏:女生玩花,男生玩毛毛虫,小朋友玩合作游戏。
(2)第二个游戏:女孩扮演毛毛虫,男孩扮演花朵,让孩子玩有表情有节奏的游戏。
(3)第三种游戏: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毛毛虫和花朵的角色,听音乐玩游戏,学习礼貌合作游戏。
4.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的互动很好。我做到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用贴近孩子生活体验的教具引起孩子的兴趣。我觉得孩子对整个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
我的缺点是语言不够精炼,教具准备不够充分,游戏规则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模糊,游戏中给孩子的位置比较平淡,歌曲节奏把握不好。
我想改进的是:1。必须准备好20个教具,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戴头套的花是花,不戴头套的毛毛虫,明确孩子先玩一对一的游戏,再玩一对二或一对三的游戏。2.当孩子玩第二个游戏时,我把毛毛虫和花分成两边,面对面,拉开距离,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扭动的动作去逗花。3.要把握歌曲的节奏,让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做游戏。
小班儿歌教案第八部分教学目标:
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习常用的礼貌用语。
可以大胆的跟着儿歌走。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了解小手的用途。
(材料准备)图片
活动重点:能够大胆朗读儿歌。
活动难度: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首先,看一看,然后说:
1,游戏——小手在哪里?
2.你的小手能做什么?)
二、儿歌:小手
1,示范儿歌
问:李的小手有什么本事?
2.再用图片演示一下。
问题:让我们仔细听,看看小手能做什么。
什么时候需要说你好,欢迎,谢谢,再见?
为什么我们之间要说这些话?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3.学会读儿歌
阅读时跟随动作。
集体表演儿歌
总结:原来和孩子在一起,可以用小手表达很多意思,让朋友更喜欢你。
第三,延伸:
小手还能做什么?小手还有什么技能?怎么保护自己的小手?
附儿歌:小手
我有一双小手和许多好朋友。
“你好你好”示意和“欢迎欢迎”握手。
“谢谢你。谢谢大家。”拍拍手,挥挥手说“再见。”
小班儿歌教案9活动目标:
1,了解儿歌内容,让孩子掌握上下楼梯的正确方法。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有脚印的楼梯。
活动流程:
首先,组织孩子们参观动物园。去动物园需要一段楼梯。“小朋友,你在开会。
下楼吗?"
二、学习儿歌《上下楼梯》
老师完整的念了儿歌:1234567,小朋友走楼梯。向右走。不拥挤。去一个又一个。小手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安全第一要切记!
问题:你在儿歌里听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走楼梯?
第三,读儿歌,练习上下楼梯。
两脚交替上下楼梯,两只手不能抓住楼梯扶手。
上下楼梯时,顺着脚印的方向走。
第四,组织孩子分组练习上下楼梯,老师会在旁边指导,并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带歌词: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孩子们走楼梯。
往右走,不拥挤,
一个接一个。
用小手扶着小栏杆,
上楼下楼,
应该记住安全第一!
小班儿歌教案10活动目标
○唤起孩子仔细观察,练习说出看到的东西。
○练习清晰流利地说儿歌。
○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知道出门不要离开大人。
活动准备:小鸭找妈妈的闪光灯、DVD机、电视。
活动过程
一、观看flash(集体观看,老师注意孩子的观看姿势)
互动问题:
1.屏幕上有什么?
2.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小鸭子在哭?
3.其他鸭子是怎么做到的?
教育要求:
1.鼓励孩子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形容为母鸭带着小鸭子们去玩,小鸭子们忙得没时间玩,就跑了。母鸭找不到小鸭子,就到处找,到处喊,最后还是找不到。
2.给孩子时间思考,尊重他们的差异。由于个体差异,孩子对图片的观看和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这时候老师不要着急,给能力差的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二、关于讨论(小组讨论)
互动问题:
1.为什么小鸭子会迷路?
2.母鸭是怎么找到小鸭的?
3.小鸭子去哪里了?
教育要求:
1.老师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在巡视每组讨论时,可以参与其中一组,让孩子更好地组织语言,学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三。官方活动
互动问题:
1.老师通过flash渗透儿歌。
2.老师用动作背诵儿歌,孩子认真听。
3.孩子们用动作表演逐句学习儿歌。
教育要求:
1.教师在说童谣时要放慢速度,有所行动,让孩子容易记住童谣。
2.鼓励孩子大胆表演。
四、总结(集体讨论)
互动问题:
1.我们出门应该做什么?
2.找不到妈妈怎么办?
教育要求:
1,老师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要求孩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对话。
2.老师要给孩子渗透相关的安全意识和知识。
建议
○儿歌可以改编成小故事,可以邀请小朋友表演。
○可以邀请孩子回家为父母表演。
○这个活动可以扩展到给孩子渗透简单的安全知识。
附儿歌:小鸭子找妈妈。
一只鸭子,两只鸭子,
三只小鸭子寻找它们的妈妈,
四天前,五只小鸭子跑了。
妈妈焦虑得呱呱叫,
到处喊叫,到处寻找,
小鸭子到底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