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怕得罪同学而不愿值日,如何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
初三的同学不想当班干部,想辞职,说是怕得罪同学,不想做值日生。上周末,我在沙坪坝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回家跟我妈抱怨,说我不想当值日生,因为值日的时候,我有时候要记下一些违纪学生的名字,会影响我在同学眼中的评价。妈妈不敢相信。那时候,一谈到当干部,我们就异常活跃。孩子们,这个想法很奇怪。澎湃:我担心会得罪同学。在母亲宋女士的印象中,澎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班里担任小组长。虽然成绩不是班里最优秀的,但他听话认真,深受老师喜爱。上周末放学后,宋女士回家了。一路走来,聊了几次就停了。宋女士以为他在学校犯了错,没有多想。她等着回家坦白。晚饭后,宋女士陪她看书,她转头和妈妈说话。今天,她选择了值日班。哦,对我来说有好消息。宋女士还没来得及高兴,却显得有些沮丧。其实我也不想当。否则,你可以替我告诉老师。宋女士一下子就糊涂了。咦,你不想吗?我跟我妈说,值日生要帮老师管理班级纪律,有时候还要记下一些违纪学生的名字,太容易得罪人了。而且,他认为这也会影响他在最终评价时在同学中的投票。晚上,把沧放上床后,宋女士心里一直记着沧的话。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宋女士答应他,经过慎重考虑,她会和老师交换意见。宋女士回忆说,当年读书的时候,如果被选为班干部,那是很骄傲的事情。鱼洞四小校长曹路说,轮流值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许多孩子喜欢值班。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在学校的掌中长大的。值日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毕竟值日生的职责不仅仅是记名字的工作,有时候还要协助老师开展少先队活动。曹校长表示,学校暂时没有听说这个情况。不过学校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这个问题,希望好心不要带来不好的影响。钱校长说,总体来说,学生还是喜欢当干部的,甚至有学生回家找家长,希望家长能找班主任谈谈,让他们当班委。我们提倡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主持正义。这是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忠诚。自从班干部培养汉奸的说法出来后,班干部似乎成了一个可耻的词。他们喜欢告密,告密和背叛。其实班干部制度的初衷就是让他们为学生服务好,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很重要。儿童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情绪的敏感期,是儿童建立自我形象、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孩子愿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接受,渴望被别人欣赏。而孩子是可以通过服务他人得到认可和接受的。所以,服务是孩子内心的需要,是我们天性中的一种。比如一个孩子帮另一个孩子拿玩具和书,同龄人互相帮助整理衣服鞋帽等。,孩子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不需要大人提醒或引导。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也是小事。但是,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类似的闪光点,表扬和鼓励,肯定这种行为,并将其上升到服务行为的高度,让孩子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激励他们再次实施服务行为。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关注,多提供服务机会。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除了鼓励孩子自发的服务行为外,还应该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服务他人的机会,让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自身的道德品质。1.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提供机会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服务的机会。教师要及时发现有需要的孩子,倡导孩子互相服务。对于一些孩子能做的事情,不一定要让老师或者护士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情。时间长了,孩子会习惯性地把同龄人需要帮助的事情做好,甚至以此为荣。比如来公园,老师可以轮流让孩子做值日生。工作包括早上给动物角添加饲料,给植物角浇水,帮助老师清洁桌子和玩具。集体活动时分发玩具,整理书籍;分发玩户外运动游戏的设备;用餐时分发碗、盘、餐,清理桌面等。在起床活动中,让孩子帮别人系鞋带、扣扣子、铺床,给上厕所的孩子拿卫生纸。在老师的指派下,孩子们对服务工作充满热情,甚至把服务的机会视为一种光荣的使命,在工作中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兴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减服务的内容和种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服务的方法和程序。教师在安排值日学生的工作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服务的机会,尽量避免孩子功利思想的产生。2.在角色游戏中提供机会。在角色游戏中,我们不仅设计了商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解说员等角色。,而且还要求其他角色承担起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比如为娃娃家的来访客人服务,为家里的孩子服务;小班游戏,老师服务学生等等。教师在组织引导时要强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服务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如:为他人服务时要礼貌热情,尽可能做到体贴细致,让被服务的人满意。这些服务机会大大增强了孩子对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孩子也逐渐明白了服务的意义,明白了服务是一份帮助别人的工作。同时,我们也会珍惜和感激别人给予的服务。3.在家庭中提供机会。家庭也是孩子展示服务能力的地方。老师要加强与孩子家庭的沟通,他们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父母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服务的机会,比如帮父母拿东西,做简单的卫生工作,帮父母捶背。家长要选择孩子力所能及的服务内容,在孩子劳动结束后给予表扬和鼓励。父母的适当引导和服务机会的创造,让孩子有了满足感,孩子更加珍惜大人的劳动和对自己的关爱,同时也增强了服务意识。儿童获得家庭服务的机会取决于父母的耐心和关心。一味的照顾孩子,从来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早就被证明对孩子的成长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