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学寄宿制学生对其成长的利与弊
我先介绍一下背景。
我今年21岁。周一到周五住在外婆家,周末回父母家。6岁上了贵族小学,寄宿学校,初中,高中,离开成都去北京读书。
另外,我爸妈小学四年级就离婚了,现在我有一个4岁的同父异母弟弟。
性格上有些问题,我也说不清到底是哪些是寄宿造成的。就我感觉,从小寄宿大概有几个影响:
1.与父母的不自在。
从初中到大学,我身边有很多同学遇到事情就给父母打电话,或者每天都给父母打电话。聊天内容在我听来真的很无聊,根本没必要打电话,所以我觉得这些同学很棒。除非有必要,否则我不会主动联系父母(比如我要用家里剩下的东西)。然而,事实证明,也许我才是最棒的那个...可能大部分人遇到事情都会想跟父母说一声寻求安慰,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
我不能跟父母撒娇这种事。真的很难想象...如果父母拒绝了我的要求,我就再也不提了。
过年过节不想回家,不是觉得排外,只是觉得没必要。我不知道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因为见不到人而难过。
如果这是你需要的孩子的独立性,寄宿学校可能会成功。
当然,这种疏离感并不代表没有好感。我爱我的父母,我知道他们爱我。
2.自卑和偏执
小时候成绩很好,但是情商不高,有点自大小气。所以被同学排挤孤立。我选班干部的时候,没人投我。当我被分组时,我经常落后于其他被排除在外的人而形成一个群体。所以我不参加任何可能显示我不受欢迎的活动,自卑伴随了我很多年。记得初中的时候,因为每节计算机课都要交作业(班上只有三个这样的人),第二学期计算机老师就把我们三个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我们有资格竞选课代表。
然后我举手,很潇洒的告诉老师我弃权了。
我故意装的很帅,我也不在乎。我只是害怕我会发现自己如此不受欢迎,没有人支持我,没有人喜欢我。整个初中,我给同学的印象就是随波逐流。
后来渐渐的,因为会装,人缘也没那么差了。高中的时候,我也有一些朋友觉得我很有魅力,但是我内心很没有安全感。我觉得他们看到的优秀的我是假的。后来我变得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的女生都喜欢拉帮结派,情况变化很快。我可能没有足够的视力,总是不能站在正确的队伍中,最后我被自己孤立了。现在想想,不是选边站的问题,而是我太软弱了,总想站在谁的一边,而不是明确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的世界也是一样的。
看着同一个宿舍分成两派的时候,我们大姐拿着另一个人的牙刷刷马桶,然后在那个人刷牙的时候说出来嘲笑她;把宿舍里飞来飞去的飞蛾蜘蛛杀了,塞进别人的被子里...然后在我被孤立的时候,他们吃光了我留给阿姨的成长快乐,阿姨不理我;偷了别人的巧克力然后把糖纸放在我床单下陷害我;冬天我妈给我织手套围巾,他们从楼上扔下来。第二天过了草坪,我跟生活老师说,老师为了保持队伍整洁,不让我接...
我当时家里也没多少钱,求了我妈好久才给我买的。哈哈,贫穷也是我偷别人巧克力的完美理由;那时候我还是很想念我妈。我妈的围巾和手套还没用就扔了,我有一种燃烧的罪恶感。
老师阿姨都是帮凶,大人也不会帮你。我所有对人民教师的美好幻想,都在我的小学破灭了。我知道老师也是人,欺软怕硬,贪婪丑陋。
我学会了伪装成一条蛇,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我的弱点,否则他们一定会乘虚而入,往里面加盐。
3.制度化
上了大学之后,没有人强迫我睡觉,起床,吃饭。我感到很不舒服。
于是我日夜颠倒,暴饮暴食,没有一个作息时间表来约束我。我感到非常空虚。)像一个移动的m...我甚至羡慕监狱里的生活——规律的生活,多美好啊。看到时刻表我会觉得很激动。而一旦自己的计划被打乱,立刻陷入绝望,有点强迫症,觉得一整天都毁了,什么都做不了。
可能是我自己不适应吧。如果使用得当,这种对时间规划的偏好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我说的是不好的影响,但不代表我觉得走读一定比寄宿好。教育有太多的影响环节,家长的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错。不要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童年,更不要责怪父母。这些东西没有对错,甚至很难说孰优孰劣。只是你自己的经历似乎比较典型,所以我就随便说说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