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生的趣味数学

华,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 10 10 65438出生于江苏金坛,1985 12逝世于日本东京。1924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由于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不得不辍学,当了一名店员。18岁时患伤寒,导致右腿残疾。1930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回国后成为西南联大教授。65438-0946年赴美,先后担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65438-0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主席,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物理系副主任、副校长、主席团成员,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他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曾获法国南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重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全三角和估计的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这一结果在数论中有广泛应用)。G.H .哈代和J.E .利特伍德关于韦林问题和e .赖特关于塔利问题的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好的记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实践,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化方法和统筹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华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大师,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在解析数论、典范群、矩阵几何、自守函数论、多重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以后的矩阵几何打下了基础。

■早期学习阶段

1910 10 10 12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东经营一家小杂货店,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12岁毕业于县城仁茂小学,进入金坛县初级中学。1925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法进入高中,只好在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成本高,我被迫辍学回到金坛帮父亲管理杂货店。

在站柜台的单调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年秋,与吴孝直结婚。从65438年到0929年,华被聘为金坛中学的办事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和其他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患了严重的伤寒。经过近半年的治疗,他康复了,但左腿关节严重受损,留下了终身残疾。他不得不拄着拐杖走路。

其实,华上初中的时候,功课一次不好,有时数学不及格。华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1900出生于金坛),当时在金坛中学教书,发现华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经常改来改去,解题方法非常独特、独到。有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里“差生”多,没有“人才”。王维可道:“未必。依我看,华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个老师笑着说:“看他这两个字像螃蟹爬。他能成为‘人才’吗?”王维可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不大,但你怎么能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出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呢?”要知道,金子埋在沙子里,看起来和沙子没什么区别。我们当老师的眼睛最需要的是沙里淘金的能力,否则就是埋没人才!"

1930年春天,他的论文《苏家驹代数五次方程的解为什么不能成立》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多方打听,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管理员。1931秋冬之交,华走进清华校园。

华在清华大学工作和学习。他用了两年时间走完了常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路。1933升任助教,1935成为讲师。1936年被清华大学推荐,送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的两年里,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数学理论难题的研究中,不愿意浪费时间申请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关注。1938回国,受聘西南联大教授。从1939到1941,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叠基上的素数理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堆叠素数理论后来成为数学中的经典。它于65438年至0947年在苏联以俄文出版,并在各国以德文、英文、匈牙利文和中文翻译出版。

1946年2月至5月应邀访问苏联。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造原子弹,于是派了华、、曾昭伦三位著名科学家访美。9月,李政道、朱光亚等人离开上海赴美。他们先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客座教授,后来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回国建设时期

1949新中国成立后,华异常激动,决心携家带口回国。他们五人乘船离开美国,于2月1950抵达香港。在香港,他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留学生回国服务新中国。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3月1950,华和他的妻子、孩子乘火车到达北京。

华回到清华校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然后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下,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研究所成立,他任所长。他致力于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贤等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数学家的。

回国后短短几年,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其论文《论典型域中的多复变函数》获1957年6月国家发明一等奖,已出版中、俄、英三种版本。1957出版《数论导论》;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随后又相继出版了俄文和中文版本。1963年和学生万哲贤合著《典型群体》一书。为了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他在北京发起并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他亲自参与了问题的设置、监考和阅卷,并多次到外地宣传这项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通俗的数学书籍,对青少年影响很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术氛围,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成立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倡导发展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与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1953年,他参加了一个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他在匈牙利参加了二战后第一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他还参加了亚太和平会议和世界和平理事会。65438年至0958年,他与郭沫若一起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举行的“关于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的协调”会议。

1958,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系主任。在继续研究数学理论的同时,他试图找到一种将数学与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最优化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的面貌。于是,他一边在科技大学讲课,一边带领学生在工农业实践中推广最优化方法和统筹法。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走工农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信:“诗词书信已读。壮志凌云,恭喜你。”撰写了《总体规划法浅说及补充》、《优选法浅说及补充》,并亲自带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天去江汉抗酷暑,冬天去松辽霜降。”这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毛主席又在1965给他写信,祝贺并鼓励他“努力工作,为人民而不是为个人服务”。

■文革期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评。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恩来总理指示:“总体规划的办法还是必要的。”1970年4月,国务院邀请七个工业部门的负责人来听华关于优化与统筹的讲座。之后,他凭借个人声望,借调得力人员到各地,组成“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小组”,亲自带队在全国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 *队到过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和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工作得到了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期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疗”时,因为过度劳累,第一次心肌梗塞。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如《从单位圆说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最优性理论》等也有发表。1979年5月,在与世隔绝了10多年后,他对西欧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访问,带着“棋逢高手,班门弄斧”的愿望,向国际同行介绍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

■老年,每个人的时期

1982 11个月,他第二次心肌梗塞。

1983 5438+00年6月,应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出席了在意大利朴正洙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当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参加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在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花做了很多社会工作。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加入NLD,1979年当选NLD中央副主席。1958提出加入中国* * *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 * *产党。在回答邓同志的勉励时,他说:“横刀不计较白头,跃上青壮年,不负党员之名。”

6月3日1985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访问日本。6月12日下午4点,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报告厅向日本数学界发表演讲。题目是“纯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点,演讲结束。在接过鲜花的那一刻,他的身体突然向后一仰,摔倒在主席台上。下午65: 438+00: 09宣布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

华一生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在数论、矩阵几何、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曙光;他能够抵制批评和打击,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服务,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杰出科学家。

华的妻子

华是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杰出成就一直为世人所敬仰。每当人们问起他的成功,他总是夸赞他的妻子吴晓芝,并感叹:“她是一个无名英雄,我的整个事业都离不开她!”几十年来,吴孝直在华的生活和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18岁那年,吴孝直嫁给了老乡华。婚后不到几个月,鼠疫传到了江苏金坛县,害死了婆婆。没过多久,华也染上了鼠疫,每天都处于昏迷状态。这个时候,吴晓芝把吃奶的女儿交给母亲照顾,自己日夜守候在丈夫身边。由于婆婆刚刚去世,女儿初来乍到,丈夫又身患重病,对于并不富裕的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吴晓芝背着家人,把结婚时心爱的饰品拿到典当行,换钱买药给丈夫治病。也许是爱情的力量坚定了华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他终于挣扎着走出了死亡的边缘。不幸的是,疾病使他的一条腿残废了。

第二,华病愈后,虽然身体残废,但意志坚强。他决心投身于祖国的科学研究,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为了给老公提供方便,即使有时候锅里没饭吃,她也尽量自己解决,从不让老公分心。不久,华发表了《为什么苏嘉驹的代数五次方程解不能成立》一文,受到清华大学熊清来教授的赏识,邀请他到清华任教。吴晓芝自然想在北京生活,但她觉得老公月薪太低,养活不了一家三口。而且她怀孕了,生孩子会增加很多开销;况且公公年老多病,需要照顾。所以取消了和老公去北京的计划,挑起了沉重的家务负担。

3.1936年夏天,25岁的华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次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华得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消息后,非常愤慨。他毅然放弃留英机会,带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回到祖国,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于是,一家四口久别重逢,又开始重聚。因为华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教育,所以这个重任又落在了吴小志的肩上。

4.新中国成立后,华举家迁往北京。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吴晓芝的勤奋、持家、照顾丈夫和孩子的精神没有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精神振奋,报国之心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所有的工作越来越忙。吴小志不仅做家务,还帮他抄卷子和书信。一旦客人回家,吴小志就会替他承担各种杂务;他外出开会办公,总是把拐杖、香烟、帽子拿出来递给他。有鉴于此,华的亲友曾问吴小芝,为什么对丈夫如此体贴?她的回答是:“如果我能帮他一点,他就会少关心一点,多为国家做一点。”他们有三个儿子华、华玲和,三个女儿华顺、华素和华米。

华老师

华的老师熊庆来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我曾在比利时和法国学习,并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在国际上被采用,称为熊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对中国培养科学人才相当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时,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颇有才华,就经常指导他读书和研究。后来,他和另一位曾教过刘光的教授帮助他出国深造,甚至卖掉自己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清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读到华的名字,在了解到华的自学经历和数学天赋后,毅然打破常规,把只有19岁初中学历的华请到了清华大学。在他七十多岁截瘫的时候,他带病指导两位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成为非常成功的年轻数学家。

主要成就

中国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典范群、自安全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上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伽丁尔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华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专著:《堆上素数论》、《指数和的计算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论》、《典型群》(与万哲贤合著)、《从单位圆出发》、《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合著)、《与。《最优化理论》和《优化计划经济范围的数学理论》,国外已翻译出版八种,其中一些被收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此外,还有科普著作《优选法评补》、《统筹法评补》等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入《华科普文选》。

在代数上,证明了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本文给出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证明了一个物体的正规子必包含在其中心,这就是华定理。他的专著《论堆基的素数》系统地总结、发展和完善了哈代和利特伍德的圆法、维诺格拉多夫的三角和估计法和他自己的方法。其主要成果在发表40多年后仍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并被翻译成俄文、匈牙利文、日文、德文和英文,成为20世纪数论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专著《多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确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理论,给出了典型域的完备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和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的发展,出版了《总体规划方法》、《最优化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在国内推广。与王元教授合作,在现代数论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法”。他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专著、科普著作数十部。

华妙联

1953年,科学院组织代表团出国,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成员包括华、、赵九章、朱贤等。闲暇途中,华老写了一副对联:“前三名为韩、赵、魏”,求对联。

在“比较例”中,这是一个困难的范畴。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人试图通过“三光日月星辰”的对联得出正确答案。当时大文豪苏东坡用“四首诗”解决了这个问题。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送给郑板桥一副对联。打开一看,只见第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诗书书画三绝”四个字,用来形容郑板桥的贡献,已经不合适了,但第二副对联确实很难。后来,郑板桥有人用“一官还一官”的底线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一官”具有“去而复返”的三重品格,既解决了数字结合的困难,又引用了陶渊明《归故里》中的典故,歌颂了郑诗书画结合的杰出品格。板桥的朋友们对苏东坡已经先行一步了。

不过,华老提出的上联又有了新进展。这里的“前三”是指战国时期的朝鲜、赵、魏三,但隐含了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既解决了数对数联的传统难点,又要求在最下面的对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过了一会儿,华老见大家都没有底线,就露出了自己的底线:钩、股、串九章。《九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然而,这里的“九章”恰好是代表团的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老的精彩一对,让全场为之倾倒,因为它开创了数码对联的新“例”。

1980华教授在苏州指导总体规划法和优化法时写下如下对联:

观棋不是君子,互相帮助;

举手表示后悔。做一个绅士,改正你的错误。

警告词

金城虽乐,不如回老家;天堂虽好,却不是久留之地。来来回回。

别人帮助我,从不忘记,我帮助别人,不记得。

在求真的长征中,只有学习,不断学习,勤奋学习,创造性学习,才能翻山越岭。

久而久之,我见功德,山河尽。

时间是分分钟累积起来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壮士断腕,不顾任何伤痕,与千年老妖战斗,与百代新风战斗。慷慨地给自己。

自学,不怕起点低,不怕终点。

科学成果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有长期积累才能汇成大海。

科学灵感绝不是可以等待的东西。如果说科学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会,那么这个“偶然的机会”只能给有文化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有毅力的人,而不是给懒人。

科学是诚实的知识,靠运气创造发明是不可能的。不了解问题的本质,遇到机会也是徒劳。这就是我去宝山空手而归的原因。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没有什么可以是假的。

我认为,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一肩挑送货上门的担子,给工人师傅送去科学知识和工具。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为年轻人攀登更高科学层次的梯子。

天才靠不住,智力靠不住,顺手拿起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学习和研究就像爬梯子。要想一步一步往上爬,在地面上一只脚尝试爬四五级台阶,到达天空,就一定能摔跤。

每个人都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校的学生,因为他们迟早会离开学校!自学是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靠旅行者自己走。

一步一步来!我走过的路是一条循序渐进的路。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科学研究或者其他任何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上的重大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原创精神。

见面要少寒暄,多聊艺术。

科学是诚实的知识,所以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该采取诚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应该有虚假的夸大。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明白。不懂就不要装懂,但要去追求。不了解就不知道在哪里。是的,我知道它在哪里。说实话,首先是打好基础。科学是实践性知识,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前面的东西不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打好。更难到达尖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基础不好造成的。一个人在科研等工作中进步的快慢,往往与他的基础有关。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人生看作是前人人生的延续,是当下人生的一部分,也是后代人生的开始。这样下去,科学会更辉煌,社会会一天比一天好。

科学灵感绝不是可以等待的东西。如果说科学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会,那么这个“偶然的机会”只能给有文化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有毅力的人,而不能给懒人。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百年也看不到一条裂缝,但拿着斧头,你可以一寸一寸地前进,你必须一寸一寸地前进,你会不断地积累。飞跃会到来,突破会随之而来。

天才靠不住,智力靠不住,用手拿起学习的伟大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暗礁和浅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人,只有不畏惊涛骇浪的采药人,才能登峰采仙草,深入水中寻珍珠。

学而不知足,谦虚源于不知足。虚假的谦虚只能赢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所有比较成功的科学家,无一例外都是利用时间的专家,也是决心在大量时间里投入大量劳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