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实事求是,很多人一起称赞。

南川区人大代表王军。

我是一名来自重庆市南川区农村基层的NPC代表。我见证并参与了南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南川不回避问题,精准聚焦问题,加大投入弥补短板,实现了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感觉是好政策真的落实了。姜水镇红土村小学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山区农村。回想起来,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一个巴掌大小的操场,雨天泥泞,晴天灰蒙蒙,一个旱厕,一个只有土灶的小房子。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投入巨资改善办学条件。如今,红土村的小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了塑胶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配有直饮机和冲水蹲门厕所;学生食堂有燃气灶、冰箱、消毒柜、餐桌;厕所和食堂门口有一个高低洗手池;有图书馆,有实验室,有微机室,有音乐艺术综合室,甚至还有我们从未见过的电子白板。学校从三个年级增加到六个年级,学生从几十人增加到160多人。在过去,普通人不得不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城市和其他地方学习。现在,村民们更愿意把孩子留在当地,留在身边读书。

据统计,为落实党的政策,区委区政府2065年筹集资金115亿元,438+07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部门、企业支援学校5000多万元,为学校做了1000多件好事。三年来,新建学校搬迁6所,改扩建83所,新增学位15000余个。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市学校学位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个感受是好老师多了。金山镇中心学校是南川区最偏远的学校之一,由于缺乏专门从事艺术和体育的教师,课程计划难以有效实施。魏邦举是市区优秀音乐专业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她主动申请到学校任教,带领学校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组建合唱团,打造具有陶笛特色的课程。6月,11,学校的陶笛课程被全球教育论坛推向世界。山区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发展艺术特长,登上梦想舞台,收获精彩人生。

南川区全面实行教师校际交流和学区教学,城乡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据了解,近年来,全区共有校长、教师1000余人,校长离职率10.5%,教师离职率22.5%。校长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市第十一学校、时嘉胡同小学等培训基地参加影子培训1000余人次,新增市级名师、骨干教师56名。一支业务精干、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行走在南川大地上。每一所学校都有好老师带领,每一门学科都有好老师带动,每一个学生都有好老师呵护。

第三个感受是,好学校真的在家。我们镇的板凳龙舞是重庆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教育基地,西施镇中心学校深入研究板凳龙舞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开发具有板凳龙舞运动特色的校本课程,致力于传承本土文化,大力弘扬中国龙精神。学生全面发展,朝气蓬勃,校龙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板凳上师生的舞龙表演登上了央视舞台。老百姓由衷感叹:“我们西施的孩子真了不起,我们西施的小学也不简单。”

在南川,每所学校都追求内涵发展,每所学校都致力于打造特色,真正形成了一所学校、一个品牌、一所特色的可喜局面。民主镇中心校的粘烙画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马嘴实验学校的“小李时珍”特色自然教育,在市内外都有很高的影响力。犹大镇中心学校的民歌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重庆。南川学校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很多区外、省外的学校来我区学习考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为南川教育的发展感到骄傲!

第四个感受是,让孩子享受真的很公平。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在校生173人,积极接收周边区县残疾儿童10余人。建立6个康复团队,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开设生活适应性课程,如缝纫基础、家庭厨房、超市购物、劳动力种植等。,有的孩子初步具备了初级工人的水平;对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上学的残疾儿童,要定期去他们家,送班回家,让每一个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

我区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机制。创新实施代理家长制度,建成儿童之家70个以上校级留守儿童,儿童之家80个以上社区级留守儿童。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家庭谈心吧、留守儿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随班就读、派教师上门等形式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入学率达到91%;外来务工人员和转移人口子女入学率100%;对贫困家庭儿童实施五年救助,每年救助贫困学生4万余人,助学金4000多万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1万元。所有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都得到了充分实施和覆盖。绝不让任何特殊群体的家庭担心,绝不让任何特殊群体的孩子掉队。这是我们整个地区不可动摇的目标。

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孩子们都阳光,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受益、享受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温暖着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老百姓发自内心地为党的这项好政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