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馆的发展史
1954年夏天,中国驻原民主德国大使馆向外贸部反映,原民主德国的蔡司天象仪是普及教育的科学仪器,德国对华贸易逆差,建议购买天象仪作为外贸补偿的一部分。
随后,这份文件被转到中央文化委员会。同年9月,中央文化委员会决定筹建北京天文馆,由中国科学院负责。
中科院从每年的建馆经费中拨出200亿元(人民币改革前的旧货币)。
1957年,北京天文馆正式对外开放。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它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也是亚洲大陆第一座大型天文馆。
天文馆的建筑师是张开基,内部装修由吴作人、周等艺术家完成。
9月29日上午,在北京天文馆开馆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吴汉发表了贺词。
1991年,由于老馆超期服役,天文馆的设备和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北京天文馆的改造提上了日程。
经过竞标,几个商业化方案中的一个“将在原天文馆内建造超高的现代化建筑”,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建筑师李渊等天文馆元老和张开基明确表示反对。
1998年夏天,天文馆因为决定拆除天文馆的传闻,迎来了一场“告别热”,天文馆的参观人数是平时的三四倍。
2000年9月8日,北京旧天文馆终于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决定在保留旧馆的前提下,由市里投资2亿元新建一座,与旧楼相呼应。
2001 1 2月26日,北京天文馆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是原天文馆的近10倍。
同时,新馆在功能上超越传统天文馆,拥有星空表演、动态电影等震撼视听效果。
6月65438+2月65438+2004年2月,北京天文馆新馆(B馆)对外开放,投资3亿多元,历时近三年建成。
2006年6月20日,北京天文馆B馆二期展览重新对公众开放。
展览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布在B馆一、二层,有行星、小天体、天文观测等十余个展区。
数字宇宙影院新上映了一部数字天空秀《神奇的宇宙》,电影的部分进程将由观众决定。
7月6日,北京天文馆B馆正式对外开放。展会* * *共15展区,除太阳能区外其他14展区均为首次推出。
165438+10月6日,老北京天文馆(A馆)改造工程开始,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除了更新天象仪、音响、投影仪等主要设备外,还将对整个建筑的内外进行装修,对供电、空调等系统进行改造。
2007年8月,A馆整栋建筑的硬件部分已经改造完毕,天文馆走道两侧的窗户变小了,座位数量从600个减少到500个,座位更加宽敞舒适。
开始更换的天文馆是国外进口的,安装了3000万像素的全天投影系统。此外,还将增加激光表演和多声道环绕立体声。
2008年7月11日,A馆重新开放。东西展厅800平米,分两个展览,旋转星空和奥运星空。前者是一个长期展览,有14个互动展览,用于教参观者认识星星,体验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天体的相互空间位置。
科普人文展“奥运星空”将展示奥运历史上重要时刻的星空地图。
2009年5月22日,北京天文馆分别在大兴区第一小学和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建立了“天文教育研究基地”和“天文观测实践基地”。天文馆会派天文专家来指导学校的天文教育。
2010 65438+2月3日,北京天文馆3D剧场经过半年多的数字化改造后重新开放。
2012年4月,由北京天文馆和索尼中国共同建设的“索尼4D科普剧场”投入使用。
剧院位于B馆二层,可容纳200个座位。它的4D窗帘长33米,高6米。
六台索尼4K投影仪用于在180度的圆形屏幕上放映具有立体效果的电影。
2013年5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 * *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复评结果的通知。北京天文馆因连续运行两年被评定为“基本合格”,2013年度复评总分为781.4,低于国家一级博物馆800分的评分标准。
2014 65438+10月23日,中国大陆首个球形幕布立体空间剧场在北京天文馆落成。
经过一年的改造升级,北京天文馆新建了前端投影设备和后端高性能服务器,并升级了剧场周边的辅助设备。
影院采用索尼4K 3D产品技术,设置多台4K模拟数字投影仪,利用超高清4K像素物理分辨率和LCOS技术的特点,实现超高亮度3D效果。
此外,采用德国光谱分色技术,实现了左右眼立体图像的高分离,突破了球幕立体技术的瓶颈,达到了4000像素的物理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