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贵福的“上门”作业有什么特点?

最近,宁波范贵福小学为全体学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的人经常去同学家,其中约14%的人从未去过同学家。为此,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普通而有趣的作业:登门拜访。

把“参观”安排成所有学生的作业是富有想象力的。这两天,媒体一直在评论家长因为陪读作业患上心梗的新闻,再次把作业繁重的话题推向大众。在学生和家长都忙着写作业的背景下,范贵福小学居然鼓励学生去同学家串门,而且还纳入了综合素养考核。难道不是相反的,不同的吗?

城市的孩子不比农村的孩子好(后者是常有的事)。自从住进公寓,就像进入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再也想不到去同学家串门了。就算有事联系,也只是一个电话,一个微信。报道称,该校一名同学甚至不知道该同学住在楼上,该同学四年来从未出过门。这种例子绝不是孤例,凸显了城市里的学生放学后不与同学交往,孤立无援的现状。

起因无非是大人的影响。在一个害怕外人敲门的“陌生人”社会,成年人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一般不会去敲别人的门,也不欢迎外人来家里做客,所以成年人很少去拜访邻居,更别说小孩子了。第二是安全。小学生一路跑到同学家。如果他们被车撞了怎么办?对方家长是什么性格?可以不考虑吗?第三,写不完作业怎么办?有一种吊儿郎当的天性,孩子脱离了大人的监管,和同学联手疯狂地玩游戏。我们能做什么?

对症下药。要消除家长的疑虑,获得家长的支持,关键是要提高家长对这项特殊作业的理解。家长要知道,“上门”作业是一种体验性作业,是实践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生活就是教育,“拜访”本来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提高彼此的交际能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参观”本身就是一门社会实践课。第一次去同学家拜访之前,要做好以下功课:掌握对方的家庭住址信息,通过百度地图定位位置信息并确定最短路线,一路上要经过多少条路和多少个红绿灯,如何与小区保安沟通,如何呼叫同学公寓楼前的指示牌等。,而且你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社会等学科知识。

今年9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南》,明确指出要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其中,六种实施方式之一是“实践育人”,即通过各种主题实践、劳动实践、游学、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观作业属于生活实践,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人”。

把这个跟家长解释清楚,我相信会赢得家长的支持。从学校的试用情况来看,情况比预想的要乐观,学生们的欢迎不言而喻。好在父母非常赞成这种知行合一的体验。这样看来,“上门”操作大有可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