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特点?
一,不同学习环节的特点
从学习程序来看,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渡发展过程。在这个学习序列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是:
感知过程中学习方法的特征。感性学习是学生认知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在知觉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和预备实验来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觉材料,从而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正确的表征和概念。在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有意识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依靠学校老师提供和挑选的课本或感性材料,在老师的介绍和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性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多。比如帮助老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二是感知手段的模型性和图形性。小学生在感性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经验,但大多是以直观教具和教学挂图或板的形式感知模型。此外,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习方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知过程的第二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在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对词语的理解、事物的类属性、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学习过程中理解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在理解性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一是从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一种思维过程,是所有的感性过程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结合起来,立即实现的过程。比如孩子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在有了苹果,我们对苹果有了直接的认识:苹果又甜又好吃。间接理解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从最初的模糊和无差别的理解到有区别和准确的理解。比如孩子学习四则运算,了解加减乘除的关系。直接理解在儿童的理解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中高年级,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从视觉理解到抽象理解的发展。低年级的孩子已经能理解一些抽象的单词和公式,但仍然有很棒的具体形象。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对寓言和比喻意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只知道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意思;第二层次:能理解寓言和比喻性词语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层次:能脱离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形象,揭示寓言或比喻性词语的深刻含义。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绝大多数属于第一层次,中年级的孩子数量略高于第三层次;第二和第三级的高年级儿童人数几乎是一半。三是从被动认识到主动认识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在巩固的过程中具有所谓的边学边学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知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所以在巩固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重复性和技巧性。因为使用了各种复习方法,其目的是记住和回忆所学的知识;各种练习方法的应用,不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更是为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熟练运用知识做准备。但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法要生动活泼,富有文化气息,不能太复杂。
运用过程学习法的特点。应用学习是学生认知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元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分类具体化,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从简单应用向复杂应用过渡
有研究数据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开学第二学期开始,就能在简单的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法、结合法和分配法。高二过渡后,大部分高三的孩子都能在简单的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联想、分配的规律。四年级以后,逐渐掌握算术运算中的双重否定规律;对双重否定规律的掌握,是小学生算术运用能力的转折点或飞跃。如果以儿童应用算法的范围和正确率为指标,那么小学阶段对算法的掌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数值问题中使用算法,二是在简单的课文练习中使用算法;三是在代数表达式和几何演算中使用算法。
2.从单向应用到多向应用。
以小学儿童解决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在解决应用题时,总是从简单的有正条件的应用题开始,逐步掌握简单的有负条件的应用题,最后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从分析学到综合,再从综合学到分析。从一步到多步分散形式,再从分散形式到一步合成。3.从被动应用到动态应用,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只习惯于被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老师布置的问题,而中高年级的孩子则逐渐学会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尝试编写应用题。
二,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来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逐渐递增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是:
1,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主导地位。概括层次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层次阶段,直观具体地概括事物的外在特征或属性。他们掌握的大部分概念都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注重直觉和游戏活动。操作学习、游戏学习、竞赛学习、故事描述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主动、主观学习的有效方式。
2.初中儿童学习方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的规律训练,中年级孩子的学习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得到了增强。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是随着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注意质量的提高,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学习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也开始增加。概括层次的发展处于从直观形象层次向抽象逻辑层次过渡的状态。在它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学会运用归纳、演绎、分类、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充分考虑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交叉渗透,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
3.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虽然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在整个小学阶段仍占主导地位,但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记忆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初步学会了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并逐渐接近科学概括。熟练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手段、技巧和技术,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学习方法的综合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