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研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你把一本书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你的意思。”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愿意去做,就能做好。可见道理相同:在课堂上,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积极的需求,对课堂阅读产生兴趣。
第二,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用灵活、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比如有的同学,带着兴趣,用生动的情节,把所有的内容浏览一遍;还有的人读了好文章,却不知道如何积累知识,吸收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很明显,这种阅读方法效果不大。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热爱阅读,而且更好、更有效地阅读。作为阅读的指导者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给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应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应将阅读方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将方法渗透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中,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逐步了解方法,并反复实践,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科学方法阅读,要求教师做到:
1.在阅读前,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把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入,并设计实施步骤和方法。
2、阅读摄像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或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理解课文。
3.读后感归纳法。老师指导学生练习阅读。读完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要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总结阅读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说一句话,如何读一段话,如何划分段落,如何概括段落的意思,如何概括中心思想等。,并鼓励学生不断将这些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第三,阅读能力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阅读能力是一种基于感知、理解和经验的重要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阅读;第二,我能阅读。
(1)了解
懂,也就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来回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先把课文内容讲清楚,这样才能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文字是如何组织和运用的。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一般会用朗读,朗读,默读,个别阅读,同时阅读,榜样阅读等等。无论是哪种阅读方式,老师都应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一旦读了就会有所收获,而不是只让学生读。
(2)可以阅读
能够阅读要求学生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的方法,初步具备把握自己的阅读方向和正确使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为主,略读为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预习,略读是应用。具体来说:
我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地、创造性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精读是一种逐句通读文章,抓住大意的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况,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1,指定阅读方向。也就是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2.指导阅读程序。一般来说,要按照“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的三个逻辑步骤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使其理解课文。3、指出阅读的方法。包括用基础知识指导阅读理解的方法和用阅读思维分析阅读材料的方法。指出阅读的套路。如:引用、圈、注释等。
第四,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以优代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师生一起讨论;把读过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如果全班讨论后不能深入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讨论,老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讲解。我见过很多优秀的老师教新课都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者感受,然后再介绍新课。学生讲的东西可能不太符合老师的心意,但却是让他们印象深刻、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的真实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对于文中的语言、思想、感情,必然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学生经常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欢迎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肯定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的精神,并在教学中利用情境,妥善解决提出的问题,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他们不能压制和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有意义,就应该肯定和鼓励他们。当我在说阅壶和锡壶的时候,让同学们说说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大多数学生说他们喜欢陶罐,因为它们诚实而谦虚。我在夸大家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还是挺善良的。”。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所以我鼓励同学们在讲座中继续讲陶罐的“善良”体现在哪里。文末,同学们说,陶罐被文物工作者挖出来后,让人们赶紧把铁罐挖出来,体现了陶罐的“善良”。我非常欣赏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发言更加活跃,气氛异常活跃。
第五,要强化群体观念,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课堂上不仅师生之间要有交流,学生之间也要有交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小组在促进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我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老师教《飞越泸定桥》。在谈到写泸定桥的险要地形时,一个学生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敌人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掉桥?这不能阻止红军过桥吗?”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一时难以回答。他熟练地把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们明白了,也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没有想到炸桥,因为他们以为只要把桥上的木板拆掉,对岸就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是悬崖峭壁,桥下河水湍急。红军仅仅依靠这些铁链是可悲的。可以从文中写的敌人的喊叫声中体现出来。这个教学实例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到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