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教学技巧。那么如何写教学反思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反思,是我收集整理的。欢迎分享。
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如何解决1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与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代能力,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拓展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特点。难免有些同学的思维会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是在学生小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些老师有责任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思考方向前进。此外,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特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等。,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理解,及时总结和反思,然后在实践中完善。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堂上只教理论,最多辅助一些模型演示教学。这样,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他们的积极性总是不高,课堂气氛无法调动起来。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不能联系在一起。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没有用。针对这个问题,在我的课上,老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素描,在实践中教学,给学生设置场景,让学生体验自然带来的视觉艺术美,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娱乐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兴趣,培养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学生们学习了如何通过素描来画风景,以及如何通过取景来画。抓住事物的结构特征并加以描述。在本课中,教师利用真实场景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自然之美,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使学生能够学习绘画和制作的技能。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能让学生感到美好;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今天的美术课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老师借鉴,学生借鉴。素质教育进入美术教学,注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美术课就像一个天堂,让学生乐在其中。
想上好美术课真的没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场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课后的多元化评价与反思,缺一不可,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去思考和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备课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还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节日装饰这一课,教具就是各种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气氛,我试着准备了一些节日气的歌曲,比如欢乐节,对烘托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准备有形的课堂资源,更需要准备老师的各种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看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说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孩子自由创造时可能出现的无序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公认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好好做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孩子的配合。孩子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有所克制,必然导致纪律性差。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一些绘画课增加了游戏、舞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凌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不是无效的。外教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端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创作,可以在桌子上画画,“乱涂乱画”。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可以戴着耳机听歌,一边画画,一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我觉得这在中国肯定是被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序,但整洁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怎么打理?这要求教师自由地组织教学,既不放纵也不压制。比如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乡村作为学习艺术的大课堂,在自然中学习艺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比如手工艺课上,同学们不妨放风筝,在风中玩小风车,练习用做出来的颜色挂饰品。窗花美化周围环境;结合绘画课,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课堂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演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第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会摇头说:“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众所周知,儿童画贵在乱,天然童心,浪漫天真,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一些孩子喜欢颜色,而另一些喜欢用线条画画。其他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儿童画的批改和评价应该有多重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本的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理解、操作、情感、创作的融合,我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配色能力,同时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负担,是一种享受和娱乐。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2。新课改是以新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它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说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递知识的边界,升华为培养人。这是新课改带来的第一个新概念——教材新概念。
以我区美术实验教材为例,可以看到以下变化:
1,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反映了课堂教学功能标准的转变,即从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教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培养学术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和发展。比如《寻找美》,教学活动就是“找到你认为美的东西,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按照旧的标准,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觉得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化审美。再比如《小鸟找家》,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扶弱的美好情感,而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提供了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题目很能说明编者的用意。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的感受很不一般,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人格审美和想象力的肯定和自信。
2.课程。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体验”味道,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此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强调教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做、调查、实验、探索、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飞行娃娃用塑料袋做玩具。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持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寻找美”促使学生在身边、在家里、在社会中寻找美,体验环境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受生活;还有“童年的手印”。当学生随意触摸凉泥、搓泥、压泥、印泥,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的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以上思路,为了更好地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快乐、完善的人格。一堂好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还要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些老师为了突出学生情商的发展,在教学中反复大声问学生:你感觉怎么样?你开心吗?这种教学行为是可以大力提倡的,让课堂有了强烈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地控制“开导”和“导入”的度。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应该由老师来掌控。问题是,旧的课堂教学秩序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任何打破这条流水线的行为都会扰乱课堂。课堂上要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要有探索和研究的氛围,要有学生惊讶、怀疑、苦思、喜跳等心理活动。教学过程变成了激情和智慧的综合体。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对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教与受,我们老师应该坚决杜绝。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新教材”。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概念是新的学习观。
具体来说,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是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不是简单地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背诵和练习等。这些行为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称为学习风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体现了学习风格的本质。自主、探究、合作是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写入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之所以要改革学习方法,是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从课堂中获取知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