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一、课程前言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程。既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学习领域,也包括社会教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与健康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等非指定学习领域。),学生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教育等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的课程形式,与儿童、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它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科学结论的实践和新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要强化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人高人一等”的办学之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植根于学校的实际,实现“学校传统”与“现代办学理念”的融合,从而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探索和创造,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反思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收集、分析、加工和研究信息,探索、实验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获得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初步形成合作、分享、助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生命、认真实践、敢于思考、大胆探索、不怕挫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人格品质。
第三,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爱好,立足校本,开发九年级资源,从学生和学校实际出发,拟定以下参考主题:
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
3.制定活动计划,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或题目、活动内容、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具体流程、任务分工、保障条件等。)
此阶段的活动流程通常是:
(1)激发兴趣,产生主题。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内容并总结指导。
(3)分组设计小课题的研究方案。
(4)交流项目计划,并进行指导和改进。
A.小组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
B.其他团队成员评估并提出建议;
C.该小组修改和完善了研究计划。
(5)实践活动的指导。
(6)强调注意事项
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不要太大,要小,贴近,实用,可操作。
2.规划: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计划或方案。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根据既定的活动计划,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资料收集、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收集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开展具体活动,获取实践经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最困难的阶段。
此阶段的活动流程通常是:
(1)邀请导师或家长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采访相关人员,或单独练习。
(2)分阶段分组组织交流信息。
(3)实践过程的指导
(4)沟通阶段成果,引导提高。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跟踪制导
关注过程
3.引导方法
4.随时调整
注意安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2。指导思想
我校应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独立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探究和合作,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1,实现原理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前面几门课的随意叠加。其内容和形式与其他课程重叠,但其价值取向和功能相对独立。我们在实施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关注兴趣。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的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场,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现实生活场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今天的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时,学习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全面的、实用的、现实的、现象的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准则。
(3)以实践为基础。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水平。
质疑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最根本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走访和访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直面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复、交流、亲自动手,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4)注重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和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着眼于创新,根本目的是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进取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创新,具有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方式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组织和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参与实践,让书本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变成活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劳动和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的发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把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充满活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败的关键。这
这不是几个老师的事,而是全体老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为了协调和组织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完善组织,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合作小组,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落实到各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组列表:
组长:黄雪明
副组长:刘世美
成员:蓝鲸魏唐亚明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文学)的特色和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学校的具体活动如下:
12年级:我是一个好男孩。
三四年级:走进蒲草,美化校园。
五六级:辨别广告真伪,谨防上当。
(4)加强联系,争取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索建立社区和家长多渠道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基础,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和表现,对学生的优势、学习态度和进步进行多元化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表现的欣赏。以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方式灵活、重视学习过程、重视情感表达、重视实践环节的开放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3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的有关要求,分析研究学生现状,
我们计划以“生存教育”为主题,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过程性,倡导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总体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生活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知识目标: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查询方法的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加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过程目标:掌握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研究和探索、演示实验的方法。
5.人格目标:在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和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主动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以及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懂得认识,懂得欣赏,懂得尊重,懂得珍惜生命。
三、主要任务:
1.构建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和拓展、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学校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舞台。
3.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个备选题目,每节课选择一个进行学习,注意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期末整理资料。
5.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指导各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应积极配合数学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学校特色。
四、课程内容框架:
本学期初,我校将紧紧围绕“生存教育”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各年级教师根据学校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然后精心制定“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4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课程。它打破了教育与生活的割裂,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社会阅历、生活经验还是很有限的。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学习”,即形成直接体验,强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初始方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生活环境的机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开阔视野,积累经验。简而言之,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尝试。
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有三大主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希望这三个主题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的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和体验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人格。
1,亲自参与实践,注重自我体验和自学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参与实践的经验。
2.充分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关系,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爱社会、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鉴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组织和总结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积极探索,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6.培养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善于沟通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7.活动重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撰写“活动材料”的重点。
8.有意识、有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系统、全面地观察。要求学生看、听、闻、尝、触,综合考虑眼、耳、鼻、舌、身的感受。
9.在深入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概括和比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经过深入观察,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无疑对提高他们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10,活动难度:能从直接经验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提高学生素质。
三、不及物动词的实施策略:
1,结合学科教学
各个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从自己的学科中产生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信息,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使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面更广。
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的。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身边的小事。如果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理解身边的小事,不仅能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还能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3、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现在的学生不是只会看书的机器。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他们对一些公共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渴望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希望取得和成年人一样的成就。我们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是综合练习的主要目的。比如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参观、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珍惜生命,让学生从人文和自然景观中获得美好的体验。
4.结合传统节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伟大国家。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绝佳资源。为了让同学们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中秋节、重阳节延伸的以尊老爱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也不是没有目标。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是通过学校德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可以结合国旗下讲话和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我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为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中心小学采取“点课带动、面上推进”的工作策略,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首先,成立一个组织。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郭为组长,张为副组长,7名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组。校长郭负责全面工作,张负责业务指导,其他教师为主要研究教师。
第二,建立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1,学校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安排各班班主任做任课老师,同时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人员兼职。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多功能的教师队伍。
2.对教师进行规范灵活的培训。规范培训就是把教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项培训,丰富理论和内涵。弹性培训,首先是校内培训老师。林老师已经组织老师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了解了该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找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二是让老师们走出去,多走走,多看看,见多识广,学到对我有用的东西。
第三,根据课程设置,科学利用活动课。
根据《纲要》要求,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每周3课时,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具体课时分配上,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每学期开展2-3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0天;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集中或分散安排课时。
第四,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教材。
学校以寿光教研室开发的3-5年级(6年级正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指导教材,各班班主任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本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
动词 (verb的缩写)形式多样化
1,在学校。注重优势教学资源的开发,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具有自身特长的教职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
2.在校外进行。首先是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六、确保活动经费,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与其他学科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超越课本、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延伸到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拍照、录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都需要资金。我校虽然财力有限,但也拨出相应的经费,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我校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组合,自己做活动,但我们的老师也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另外,我们在管理上也很困惑:参加综合实践的老师工作量很大,至今我们学校也没有找到合理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