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索小学语文的语言教学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起到规范、示范和表率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欲望。本文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1.语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相应的语文知识也不断深化和拓展。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体系的考核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虽然课文体裁差异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在这些课文中透露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真实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果语文老师不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那么这些有一定含义的文章小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语言表达,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吃透文章的真实内涵,使语文教学更具美感和趣味性,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2.1科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清晰性,要求语言表达有逻辑性,语句通顺,语法准确,声调规范。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教师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提高。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文字不尽人意,重复,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保证学生在口头表达和运用中能听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生动规范的语言,他们可以和学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

2.2常态化、标准化。小学生在小学的学习是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为基础的。所以,老师的言行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注重自身言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里的正常和规范,不仅仅指汉语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教学内容的识别和阅读,还指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和口头示范作用。因为小学生最大的认知特点就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有些老师在教授知识时不注意语言的规范表达,比如发音不准,地方口音,口语化严重,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国家通用的、国家标准的普通话,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说话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语速自然。特别是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更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学生刚开始学汉语,缺乏一定的了解,完全靠老师教授学习。缺乏规范、标准的指导,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不仅达不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

2.3生动有趣。生动有趣的语言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解和描述,让学生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人,看到他们的事,促进他们大胆想象,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幽默的老师,而不是表情冷漠的老师。有趣的语言教学不仅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能鼓励学生快速思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2.4可接受性。小学生的思维是发展变化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使用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单词或句子,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有效地转换语言,找到更适合小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5语言必须具有评价的真实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言来评价学生。小学生很在意老师的评价。老师鼓励和表扬学生,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断进步。目前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激励,很少批评,也不注重评价语言的真实性。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肤浅的形象,变得越来越虚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评价应遵循真实性原则。老师要通过公正真实的评价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知道了就去纠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2.6情绪化。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大多是情怀篇。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与作品产生思想上的和谐,理解作者的心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渗透到语言表达中,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对作品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用语言把这种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感受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从而深刻理解作品,同时升华他们的内心感受。

3.结论

语言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充满活力,是教师应该致力于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