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你最怕什么?

凌雄:在人际交往中,你害怕什么?

人是社会性、关系性的动物,对各种人际关系的需求,尤其是亲子、朋友、爱情、婚姻,是最本质的需求。但有些人对人际关系既渴望又害怕,Z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和分析

Z女士是一家外企的讲师,几年来一直被人际交往障碍困扰。她害怕与人相处,渴望融入人际圈。她说只要和同事在一起就觉得心慌不自然。在领导面前觉得害怕。如果我在会议上发言,我会说得很简单,我会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所以我干脆不说话。她越来越担心别人会因此看不起她。她不知道她在害怕什么,更不知道她可以在课堂上谈论侃侃。为什么她在人际交往中像个缩头乌龟?她经常对丈夫或儿子发火,事后后悔。有一天,她9岁的儿子问她:“妈妈,你知道我最开心的是什么吗?”“妈妈不知道但想知道。什么事?”“我小时候调皮,犯了错。你强迫我承认错误。如果我承认错误,你会原谅我的。”她儿子的话刺痛了她。她开始反思自己。

Z女士的内心独白:我好像是一个内心光明却极度封闭的人。我意识到自己确实有很多影子的部分,比如孤傲,自卑,过度敏感,总是苛求别人和自己。我从小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担心别人的嘲笑,说话总是要反复权衡。我觉得这就是我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童年并不快乐。我是家里最大的。生活上一直被家人照顾,但精神上很差,甚至被虐待。我爸妈很死板,老是骂,训人。我几乎听腻了他们说“你很笨,但是你没有进步”,包括我姐,她们都爱说我是家里最简单最笨的人。看完之后,我习惯性地把单纯和愚蠢联系在一起,我发誓要比他们更有能力,更有前途。说实话,我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到这一步的,可惜的是,我不能很好的相处人际关系,甚至有人际恐惧。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和接受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培养我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认为他们给了我身体和生活上的关怀,却没有给我精神上的关怀。我知道我不应该责怪他们,但我总是爱责怪他们。我也知道自己性格不好,经常陷入抑郁。我很想改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变。

从Z女士的内心独白中可以看出,她的不开心是因为人际冲突,她也知道痛苦来自内心的阴影或者性格缺陷,但她就是走不出来。这种现象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人们知道问题的起源(痛苦)就知道该怎么做,但问题依旧或者更糟,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当事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原因,二是潜意识里依恋痛苦,害怕改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Z女士的人际恐惧首先与她自恋的性格有关。这是因为大人们过去对她的溺爱导致她精神上的关注不足,形成了她不断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而对别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同理心。缺乏同理心是因为对自我的强烈关注,很难把别人当成有自己需求的独立个体。比如,Z女士在人际交往之前,总是反复思考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别人是否会挑她的毛病。这种高度关注会让她失去判断力,她不会知道“其实别人都在想自己的事情,没办法关注她”。这些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为早期是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了儿童自我和自尊的发展。那时候父母给孩子的信息都是负面的,混乱的。儿童对他们的认识在“好”与“坏”、“可爱”与“可恨”之间波动,没有足够的共情榜样,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和对他人需求的共情。在不良的亲子关系下,被否定和拒绝的孩子发展出了“认为自己不好、无能”的自我关系模式和“认为别人不可信、冷漠、疏远”的关系模式。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对人际关系既向往又排斥的心理。

其次,Z女士的人际恐惧与她深深的依赖情结和内心的怨恨有关。每个人都有依赖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或某事的过度依赖必然伴随着对失去他(她)的焦虑。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需要重要的人关注和肯定他的人格。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认同,他会把被忽视的自卑埋在心里,会产生寻求关注的欲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是一种要求你关注我的行为语言。孩子关注的初衷是“你要关注我,承认我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人天生依赖于别人的认同和欣赏,依赖于别人对“我有价值、重要”的肯定,天生讨厌别人对我的关注“你好烦好傻”“听话,懂规矩”。青春期孩子的逃学、叛逆、沉迷酒吧网吧等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想要理解和认同失败的怨恨,是潜意识需要重要的人接受自己的各种逆向表达。

所以,人际恐惧的心理本质是依赖被认同的复杂需要,以及被否定和不被接受的分离焦虑。这种复杂和焦虑是无意识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压抑、回避或讨好他人,以缓解内心冲突。

走出人际恐惧的思考

人往往因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生活的空虚而聚在一起,却又因为很多令人讨厌又互相排斥的特质而一次次的散去。以上案例说明,人是在一种依赖大人照顾,拒绝大人责备(或别人打击)的关系中长大的,大人也无法逃避这样的人际环境,甚至要面对更复杂、更冲突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携带着消极复杂、不成熟的人格,必然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出现适应不良。像Z女士这样想要改变自己,走出人际恐惧阴影的人,可以选择以下建议:

1,明确人际关系中怕谁怕什么。任何恐惧或害怕,都说明人们心中有一个懦夫在作祟。要消除恐惧,首先要搞清楚别人让你害怕的是什么。害怕别人的人,理智上是知道没什么好害怕的,只是在别人面前不自觉害怕而已。这本身就说明他有不清楚的恐惧原因,他的恐惧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并没有真正的恐惧对象。比如Z女士想和别人好好相处,她知道自己融入不进去是因为她敏感多疑苛求的性格,而不是因为别人真的很凶很可怕。但她还是害怕和别人交流,说明她还是不清楚,就是害怕别人是一种错觉,真正害怕的对象是我隐藏的自己,也就是那个讨厌的“最简单最愚蠢”的软弱的自己。这种有意识的澄清,可以帮助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撤回不合理的外在投射,把恐惧的目标从他人转向自己软弱的自我。这也为你下一步接受别人扫清了道路。

认识到自己真正害怕的对象是讨厌的软弱的自己,明确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害怕什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别人不可怕,但是你的恐惧体现在人际交往上。这是否意味着你担心自己软弱的一面会被人看到?还是怕我懦弱,应付不了别人?还是怕重复被指责被否定的悲伤?还是我太胆小,不敢表达自己“可能不会”被责备的愤怒,然后把积累的怨恨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你经常责备你的丈夫和孩子)?或者...有了这样的觉察和澄清,你就会知道你害怕的东西并不在现实中,而只是你内心感受的投射。你需要做的是平复内心的紊乱。

2.明确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需要什么。一个人对什么太敏感,象征着他对什么要求很高,同时又有很高的焦虑,怕得不到。换句话说,一个人紧张什么,说明他特别在意什么。

当你明确了你在人际关系中害怕的对象和内容,反过来理解它们,就是你在人际关系中的需要。比如你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说明你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想表现自己;如果你害怕被别人骂,说明你需要别人的认同和接纳。俗话说:不要就不要,不要就无所畏惧。

明确自己需求的目的是让你在人际关系中有方向感。

3.承认,直面。人际恐惧,是一种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相对明确的被控制感,以及想要逃避的行为取向,却完全忽略了想要表现自己和被喜欢的积极取向。问题是,受他(她)矛盾的性格和观念的影响,他(她)觉得“表达欲望”的想法不好,所以他(她)会否认自己有人际交往表现的无能感,甚至否认自己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的策略之一是,你可以承认自己有表达的欲望,有被欣赏和接受的欲望,有害怕被打击的懦弱和自卑,有保护自尊或面子的需要。

当捍卫自卑的隐痛暴露出来,我们就能直面它,看清它,准确地为它调理。最好的恢复方法是承认这种需要,并努力去实现它。

4.成为参与者。应对人际关系紧张的两种参与式方法:①想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最怕的可能,尝试做内心模拟训练:如果你最怕的是“浑身冒汗,头脑一片空白”,那么你已经在心里设计好了“那时候就做一件事,就是坐下来,看我能流多少汗,想象血液流向大脑”。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安全是一种“弱势地位”。在人群中,你只需要静静的听着或者看着别人。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一种表达自己的欲望,他们需要和喜欢一个能听他说话,能看着他,能欣赏他的人。这样,你不仅可以避免被攻击,减轻自己对表现不好的恐惧,还可以实现自己希望别人喜欢你、接受你的需要。

5.分开过去,站在当下。如前所述,人际恐惧大多源于人们对过去所经历的创伤和愤怒的感受和记忆,形成对再次伤害的恐惧的防御,如逃避、自我否定、求全责备等。那么要削弱真正的恐惧,就需要你一次又一次地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将过去的情感记忆割裂开来,需要你诚实地哀悼对过去的否定所带来的悲伤。你还是可以试着在心里模拟一下:区分两种关系,一种是你过去的“胆小的孩子和我——保护孩子的大人”的关系;另一个是你现在的“成人的我-他人”关系。当你感到紧张和害怕的时候,那只能说明你的“过去的关系”闪现了。让它闪一会儿,然后恭敬地请你站回真正的位置——保护孩子的大人。这是你现在的角色。

其实在你人际恐惧的背后,有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敢怒不敢言,期待你接受她的全部。

6.协调你和自己的关系。人际恐惧和所有难以与人相处的情况一样,都是因为当事人还没有处理好不平衡的内在关系。协调内部关系,意味着你作为主体,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接受自己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果你还讨厌别人时不时对你不够重视和关心,那说明你也讨厌自己不值得关心。你需要接受自己“不一定”不被爱;凡是你认为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高的,先不要要求自己。这反映在你允许自己的能力上——偶尔心情不好,表现不好,拖延和责怪别人...也体现在你认同自己的强势,接受自己的弱势的能力上。

如果说有什么神奇的解决人际恐惧的方法,那就是你能容忍自己的缺点,不被别人称赞。

一个人在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时,往往处于一种和谐平和的状态,自然就能把别人当作有独立需求的个体来对待,自然就容易对别人的情绪和需求感同身受。总的来说,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