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首先,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体现在:

1,课前准备不到位,不是忘记带文具就是忘记带课本;

2.下课铃响后,你不能很快平静下来,有同学在说话打架;

3.举手习惯差的,不敢举手的,站起来举手的,举手大声喊的等等。

4.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答题有错会嘲笑别人;

5、没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有的同学喜欢趴在桌子上,有的侧身,甚至低年级的同学跪在凳子上或蹲在凳子上听课,站起来回答问题还不停的扭动。

6、听不进去,有的同学没有轮到发言,不是喃喃自语,不是听别人说话,只是打断或借机发言;

7、上课太随意,捏手指,“冒充老师”,喝饮料,折纸,看课外书,往旁边位置扔废纸等。;

8.没有养成听、说、读、写的正确姿势;

9.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无法有序讨论,有时还会争抢学习工具。

10,自习时不能自觉学习,而是做一些影响他人的活动...

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还可能是由于课堂教学环境差或教师教学失误造成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氛围等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三、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

课堂问题以各种形式出现,来源于不同的对象。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因时、因人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应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冷静原则。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想出好点子,好主意来处理问题。只有冷静,才能化敌为友。

2.尊重的原则。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在批评教育的时候,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和蔼可亲,有说服力,要用炽热的爱和真挚的真诚善待学生。他们一定要坚信,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幡然醒悟,弃旧迎新。

3.巧妙的原则。无论发生什么,教师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应变,这样才能活下来,云开雾散,前途一片光明。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课堂行为的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受益终身。

2.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要想学好,就要花一定的时间,要有信心和决心,不断克服学习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3.上课时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习惯。上课的时候,学生要一心一意,老师要比学生更专注。他们必须一心二用,90%关注学生,65,438+00%关注教学计划的实施。你不要指望给学生讲一遍纪律的重要性,一节课他们就照你说的做。你不要指望课后严厉批评他,他以后会改。这些工作也要做,但更重要的是你要随时回顾整个课堂,快速判断学生的发展,随时做出应对和调整。善于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满足、愤怒和愤怒。尽量不要大喊大叫。申斥只能偶尔为之。总是看一眼那些走神,活跃,健谈的同学。你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事情——比如朗读、读单词、表演、在黑板上默写。这就是所谓的“以动治动”。最重要的是不断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4.认真备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优化课堂。学习是一件苦乐参半的事情。要吸引学生尽可能长时间地专心听讲,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优化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备课,设计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低年级要特别准备教具,提前2分钟进教室,课前组织教学。在课堂上,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染能力,抑扬顿挫,用孩子的语气说话,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短暂,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变化。比如在阅读的训练上,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训练。教师引领阅读,学生引领阅读作为小学教师,师生合作阅读,自由阅读,同桌互读,共同阅读,点名阅读,火车阅读,分组阅读,男女阅读,角色阅读,动作阅读,异声阅读,背诵……这就是“变”。不改变,学生就会厌烦;没有变化,就没有教学艺术。

5.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有些课堂问题行为并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如心不在焉、走神、发呆、抑郁、乱涂乱画、趴在桌子上睡觉不打呼噜等。,并且他们的行为不会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信号、建议停止、合理安排、课后谈心等措施。,以帮助改变他们的行为,而且突然提问也不合适,因为学生不认真听肯定回答不出来,只有当众出丑才会让他们有所反应。对于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如制造噪音、扮小丑、戏弄同学、与老师矛盾、敲打等。,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老师小题大做,当众大声训斥,罚他站着,看到班里“没事”就叫他滚出去,都是不合适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负面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不能采取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警觉性。

6.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1)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书本、笔记、铅笔盒放在课桌左上角。书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地坐着。

(3)当老师走进教室喊“上课”时,全班起立。老师说“同学你好”,学生回答“老师你好”。

(4)上课迟到的学生应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进入教室。

(5)认真听别人的回答,等别人已经回答并得到老师同意后再回答问题。

(6)当老师宣布下课时,师生互道“再见”。老师走出教室后,学生们按顺序走出教室。

7.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兴趣。学生有思想,有个性,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也有选择。只有对自己感兴趣,才会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要真正把这个核心理念变成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关注,心中有明确的要求,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方法,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我们把生命教育放在首位,生命教育就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教育。

我们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理想的舞台。教师和家长要大胆突破教与学的局限,拓展孩子游戏和学习的空间,重视与社会、家长、学生、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以灵魂撞击灵魂,以灵魂赢得灵魂。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知、意、行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一,尽早进行习惯教育。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有长期的作用,甚至影响一生。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培养得当,尽早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学习,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将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的教育应该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一定的依据,在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例如,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使用一些礼貌用语,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哪些是礼貌的,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称呼长辈为“你”,不要直呼其名;问别人的时候说“请”;给别人添麻烦的时候说“对不起”;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说“谢谢”等等。如果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另外,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要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被学生接受。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滴水穿石,日积月累,让养成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督促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日常习惯

4.学生的几种学习习惯

a、阅读习惯。因为小学生刚开始认字,识字不多,往往认字比较多,或者逐字读,或者唱歌。对此,学生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从而尽快进入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首先要养成双手阅读的习惯。一些学生可能看书时眼睛看得太远或太近。对此,我提醒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学生们都回答说:“双手拿着书,眼睛保持一英尺远。”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并得到信息,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b、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书写姿势有偏头、侧身、俯卧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时刻提醒:“写作一定要‘三个一’”。经过提示后,学生会有意识地快速纠正不正确的姿势,经过多次纠正,可以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c、坐姿。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坐姿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麻烦,只要老师按照约定在合适的时间喊一声:“一、二、三!”学生们会回答:“坐直了!”“或者老师用某种手势给予个别暗示,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影响教学。

d、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控制课堂,稳定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根据小学生活跃的特点,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把课堂教学“活”起来(活而不乱,放手收藏);或者走到学生中间,用“暗示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拍手”、“拨一拨”、“点一点”;如果不方便下讲台,可以用“暂停”(暂时停止授课)、“凝视”、“指点”等方式吸引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他们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旁边的同学也可以帮忙提醒一下。

有一次上课,突然飞来一只小麻雀,撞在窗户玻璃上,几乎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小麻雀身上。我来不及多想,立刻走到窗边接住了。突然,很多同学大喊:“给我!”“给我!”这时我说了一句简短的话:“小麻雀是益鸟!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意识到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放回大自然。”就这样,这一“突发事件”得到了迅速处理,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益鸟的环保行为教育。

此外,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如适当的表扬、鼓励和适当的奖励,对培养学生专心的习惯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勤于学习、圈圈标记、注意卫生(做眼保健操等)的习惯。),正确使用学习工具,遵守作息时间,安排课外活动,这些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息息相关,应该纳入培养教育的范畴。只要家长和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标准严格,教学有方法,要求一致,学生就能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你会收获性格;播种你的品格,你将收获你的命运。”这种育人理念,说明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可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