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有哪些?

(1)

1912《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儿园简介》,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它认为教育孩子的方法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这是所有生物进化都不能违背的原则。教育孩子,要顺应孩子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孩子内在因素的作用。

1914《教育杂志》在没有我的情况下,发表了《德国柏林Firstelozzi的Freiber馆》一文。这是一篇访问报告,通过这根管子,宣传真实的福禄贝尔学前教育思想。

1919年4月,新教育出版了《福禄贝尔传》,详细介绍了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同年,《新教育》发表了《贺尔贝陀、福禄贝尔、朱、王阳明教育学说比较》,阐述了幼儿园的善良与作业。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是将儿童从礼物中得来的想法运用到造纸、木工、制沙、砌砖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视力、手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

1913引入中国。

1913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妇女史新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1907年蒙台梭利创立的儿童之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基础。同年,《教育》杂志发表了《蒙台梭利新教育法的设施》一文,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所取得的成果。

1914年,丹道翻译并藏于日本贾茜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出版,详细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原理。

1914至1915,顾树森与王合著《蒙氏教育的孩子》,顾树森撰写《蒙氏妇女史新教育法》。

1914江苏省教育学会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

1923,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阳园招收两个班的新生,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法实验。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民国初年,蔡元培、陆飞魁、黄炎培等。都写文章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将其定为教育宗旨。

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杜威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五四”以后我国小学、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其影响我国儿童教育的核心。

“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书本、老师为中心的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语言出发。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