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有哪些代表作?
第一,老舍先生的散文充满了强烈而纯粹的感情。
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人们被他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变鬼”旧社会的痛恨所强烈感染。富有强烈而纯粹的感情,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林海》讲的是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纵观全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是作者的赞美。我们感觉作者似乎在用全部的爱和全部的身心拥抱着祖国东北的这片美丽的森林。在作者的笔下,那么多山都是“更高更矮”。长的,短的,横的,竖的”,他看了好几个小时,“看不完,看不厌”,不是觉得单调,而是觉得“每一个山脊都那么温柔”。进入林区,绿色是最常见的颜色,但作者还是兴致勃勃地写出了那些“深、浅、明、暗,绿得无法形容”的绿色,讴歌绿色的宝库——林海。他欣喜地告诉人们:“兴安岭可以把自己打扮起来,松树当衬衫,白桦树当裙子,绣花鞋。甚至树与树之间的缝隙也不缺乏色彩...“作者用五彩缤纷的彩笔描绘了兴安岭的美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歌颂了大兴安岭的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林业工人的劳动和林区繁荣的面貌,“为大兴安岭增添了新的风景和愉快的劳动歌曲”,歌颂了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的融合”。结尾又发了一笔,对兴安岭这个名字进行了新颖的阐释——蕴含着兴国安邦的意义,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回味无穷,发人深省。至此,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得到了升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草原》一文,是对老舍先生第一次踏上草原的简要记述。当作家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由衷的钦佩。在文章的开头,他只用了一句简单的“这一次,我看到了草原”来表达老舍先生终于看到了美丽草原的奇观的自豪。”阳光下,千里之外,却并不辽阔。”“在这种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有时也会驻足不前,仿佛在回忆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话,其实是作家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景陶醉了,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和他有同样的感受。”羊上山走了一会儿,然后下来了。当他们去那里的时候,就像是在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上绣上了大朵大朵的白花。“在全文中,老舍用细腻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片广阔的草原景象,有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有书法的民族大团结的喜悦。文末“为什么蒙汉不能相爱,而天苍苍日暮”一句话,点出了作者舍不得离开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作者陶醉了,读者也陶醉了。
最平淡无奇的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思想贫乏。如果说雅是俗,俗是有品味的,俗是有哲理的。老舍先生散文的主题多取自生活中的小事。虽然是一个小主题,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表达个人闲适的装饰,也没有赋予它所谓的深刻含义。老舍先生思考深刻,看透了,讲得巧妙。读他的散文,总能感受到他的幽默和人生哲学。读完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他崇高的兴趣和健康的感情。《种花》这篇文章讲的就是种花这种小事。文章第一句“我爱花,所以我也爱种花”,就说清楚了作者为什么要种花。只有当你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你才能对它感兴趣并享受它。这不就是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哲学吗?努力读书,读死书,还是享受读书,读活书,其境界远超世间?就像作者说的“我只把养花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在文章中也有所表达。有什么好玩的?种花需要种植,需要管理,需要流汗,需要劳动,需要知识,需要学习,需要实践。花开了,花香四溢,赏心悦目,我开心了,可以和朋友同志们分享这份快乐;花被弄坏了,全家人都为此难过,等等。“有喜有悲,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彩,既要劳动,又要长见识。这就是种花的乐趣。”无疑,这种乐趣是高尚健康的,是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样子。猫也是如此。作者似乎在微笑,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欣赏猫的可爱性格。甚至当淘气的小猫“在你写字的时候跳到桌子上”的时候,它也没有烦躁。不但不恼,还说它踩在稿纸上的脚印是“几朵小梅花”。作者如此感兴趣地赞叹满月小猫的天真烂漫,写得如此细致入微,充满感情,让人看后对这只小动物爱不释手。作者喜欢小猫是因为他认为它们“生机勃勃,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风格。总之,老舍散文所表达的感情不仅健康强烈,而且真挚自然,没有丝毫做作,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老舍的散文是围绕中心结构化的,不散漫,气十足。
老舍有写文章的宝贵经验。结构性文章一定要“准确,不散漫”,不能有“敷衍的地方”。聚焦中心,不散漫,与氛围相联系,是老舍作品的重要特点。他的散文一般都比较短,所以写的准确仔细,不存在散漫的问题。他写《猫》,开头说“猫的性格有点古怪”,接着又在“古怪”二字上做文章:“你看,它老实又贪玩;如果它开心,它可以比任何人都温柔可爱。如果它不开心,无论任何人说多少好话,它一句话都不会说。它什么都怕,但很勇敢。”这样,猫“古怪”(其实很可爱)的性格就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特征准确,与“偏心”不无关系。作者写林海,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善良与安慰”来写的。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进入了大兴安岭,踩着千百年积累的松针,摸着那些古树。我觉得这个甜美的名字是如此亲切和舒适。然后他写山,很多很多的山,各种形状的山,“每一座山是多么的温柔”,“没有谁是傲慢自大的”,写森林,“各种绿色的森林,森林边上美丽的白桦树,就像阳光下沙滩上的波浪”;写花:“清澈见底的河中有数不清的野花,树间有蝴蝶在花间飞舞,珊瑚珠般的红豆隐于其间。”山脊、森林、鲜花都是自然风光。这些风景之美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善良、舒适”的感受,同时感染了读者。这些景物描写明显是居中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写木材,歌颂大兴安岭木材对祖国建设的贡献;写林场,歌颂林业工人的劳动和林区的繁荣。从林海之美到林海主人之美,美与建融为一体。作者发自内心地喊了一句“怎么能不亲切舒服呢?”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大兴安岭林海给人的“亲切、舒适”的感觉来写的,没有任何枝蔓,中心突出非常强烈。《种花》这篇文章重点讲的是种花的乐趣。第一段指出:“我只把养花当作人生的一种乐趣”;第二部分的五个自然段落,具体描述了欢乐在哪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用24个简洁的字(喜忧参半,……)概括养花的乐趣是什么。可以说全文没有任何离开中心的字、句、段。结构很严密,层次清晰,照顾和过渡很严格,都是因为中心的一致性。我们再来看看《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同样是老舍在1931开头写的描写济南冬天美景的山水散文。济南的冬天很美,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更美。也正因为如此,“家家有本春,户户有本泣”的济南才家喻户晓。在老舍的文笔下,济南是诗是画,作家对济南的眷恋不经意间就出来了。作者首先通过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冬季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季“温暖、阳光”的特点,称赞它是一块“宝地”。让我们转向对冬季风景的描述。先写艳阳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画一幅优雅的水墨画。写完冬天的山景,再写冬天的水色,用水藻的绿衬托出清澈透明的水。最后,用一句简洁有力又意味深长的话把全文包裹起来。
第三,老舍先生散文的语言朴实活泼。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很平淡,清澈如无波之湖。但简单并不死板,大量口语的提炼和采用,让简单的文字更加亲切、清新、贴切、生动。语言是有生命的。这些语言特征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是相同的,在他的散文中也是如此。老舍的散文,无非就是写景、记人、抒情、讲故事、议论事情,而且文章里的细节都是那么的平凡,语言是那么的简单直白,普通人都会觉得自己也是做白话作家的料。想想这位老人愿意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让观点不同的方形人物活起来。他不会用字典里现成的词来掉书包,也不会刻意雕琢来诱惑读者;他不摆架子,也不说云里雾里的空话。而是依靠自己的思想率先下笔,把技巧化为无形,自然而坦率地从心里流出。简单的几笔,一幅写意就在纸上鲜活起来,你的感官瞬间被激活。读他的《猫》,我们感觉作者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带着一种慈爱甚至有点“护短”的表情介绍猫的行为。没有优美艰涩的文字,有的是质朴亲切自然,有浓郁的北京乡土气息。作者不写寓言,而是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别具一格,清新活泼。比如他这样写满月的小猫:“我的腿脚还不稳,但我已经学会调皮了。一根鸡毛和一团线就是他们的好玩具,玩个没完没了。他们一玩就不知道要摔多少跟头,但是一摔就立马爬起来,跑,再摔。他们的头撞到了门上,桌脚和对方的头,疼的时候也不哭。他们越来越大胆。他们正在逐渐开辟新的游乐场。他们来到院子里。院子里的花草被严重损坏了。他们在花盆里摔跤,用树枝荡秋千……”这种语言通俗易懂,连小孩子都能听懂,但并不简单。这里没有使用修辞,但是把小猫的情态写得非常准确生动。好像天真和调皮都是可以触碰到的。当一篇文章的写作进入表达的过程,语言就成了第一要素。老舍使用的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是如此清新活泼,可见语言大师对这第一要素把握的非凡功力。老舍的语言朴实、生动、形象,与他的幽默密切相关。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诙谐的,睿智的。或许他的幽默可以算是中国文人幽默的典范,人们的生活中也不乏幽默的调味品。老舍幽默散文中的调味品都来源于生活,他所戏谑、批判、讽刺的个人和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和病态社会的反映。他把它们打散,肢解,拌上幽默的调料,放在语言的油锅里煎熟,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于温度。只有大师才能驾驭幽默。火小且半生不熟,如哽在喉,难以下咽。火大了,满口油腻,口齿整齐,却委屈了舌头上的味蕾,没有回味。老舍曾经说过,幽默“来自事实本身的可爱,而不是来自文字”。如前所述,读者可以给老舍可爱的小猫一个会心的微笑,因为老舍的幽默是自然溢出的,而不是挤出来的,也未必能指出哪个地方幽默,比不上普通廉价的“幽默”。这是老舍语言的艺术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益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和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老舍在创作中“脱下了华丽的衣服,把文字赤裸裸的美表现出来。”老舍发现了汉语和北京话简洁的优点:“中国语言自然不会拉长句子”,而这种短小有力的口语,即“最常用的民间口语,很难借用外国语法”,也最适合表达人类普遍的内心感受。他加工运用了大量北京民俗的口语化表达,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最普通的话调动起来。”同时,他在俗中追求精致之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点),写出“简洁有力、可读性强、优美的文章”。老舍成功地统一了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做到了干净、生动、熟稔,质朴而不俗,精致而不雕。他说话的句子、句式、语气乃至精神魅力,都有他独特的品味和创造,也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体现——通俗、幽默、俏皮典雅、精辟深刻,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情调。正是老舍独特的京味语言和风格,使他赢得了语言艺术大师和幽默大师的美誉,为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舍的散文,哪怕是一篇1000字左右的短文,都把事情描写的很详细。这都归功于他对事物的细心观察和语言概括的功夫。
总之,老舍散文的美在于它的高雅。“针线脑,红白喜事私”,只要把一些小事如实拉下来,就会成就一个奇妙的文家结构。
老舍散文的美在于幽默。它的幽默轻松、诙谐、睿智、耐人寻味。随便挑一篇文章,从来不会觉得过时和落伍,所以你会嘲笑它。老舍散文的幽默具有永恒的价值。
老舍散文的美,在于它的“景”。比如欣赏趵突泉,想到北平,大明湖的春天,五月的青岛,挂济南等。,简单的几笔,我就把它们独特的美写在纸上,自然而人文,让我一瞬间身临其境。
老舍散文的美还在于其独特的情怀。写人和记笔记的细节都是那么平凡,语言朴实,围绕中心,不散漫,大气直白到老白姓的白话。但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我深受感动。《我的母亲》是一部诚意之作,名为《投入眼泪》。这时老舍提到母亲父母的缺点,他毫不犹豫地写了出来。他用如此微妙的方式描述,只是为了传达一个道理:“失去一个慈爱的母亲,就像把一朵花放进瓶子里,失去了它的根。没有母亲的人心理不稳定。”这个简单而深刻的爱情故事显然是母亲的血汗结晶。“她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幸福,死的时候吃的都是粗粮。”文章根据《心痛!心痛!”结束,却让我落泪!眼泪!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让人不断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虽然不多,但时间也证明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