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班级竞赛中的经验

教师在班级竞赛中的经验

在我们心中有了一些收获之后,可以考虑把它们写进我们的经历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感染读者呢?以下是我收集的教师竞赛经验。欢迎阅读收藏。

竞赛班老师经验:1的六月花开正盛。五颜六色的花朵装扮了我们学校的风景,深绿色的树叶遮蔽了初夏的景色。蚊子和鸟在它们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美妙的夏日时光。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我校迎来了六枝特区第七届教研合作——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老师的集体课活动和真实的语文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更感兴趣,每一次参与的活动都让我有所收获。我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一,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

七位老师平实的语言,对学生无限的关爱,对知识执着的钻研,教学中充满智慧的教学艺术,让我感动。我听这些老师讲课的时候,觉得老师的语言魅力能引起学生的心动?比如赵红琼老师在教《赖安的梦》的时候,让学生观看一些孩子在寒冷地带挨饿的场景,听老师的介绍。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她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瑞安的梦”的相关段落,然后他自己做了什么?最后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

第二,掌握教材的方法独特

几位老师对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把握。其中,我更喜欢刘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她的课是“环环相扣”的。场景引入,教学设计流畅。“扔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从而解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体验思考中学到的东西,提醒他们我能行,我也能行的想法。看似普通的提问,却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去探索世界。文老师的课和蔼可亲,看似平淡,却展现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第三,技能风格

这些老师在选材上很典型,很有创新,比如《水文》、《三划》、《美国阅读》。字体架结构显示了中国男人的身体美。尤其是读美国文学的时候,抑扬顿挫,富有诗意,给人一种同中有异的感觉。

总之,这次现场大赛的开展,展现了中国南方小学语文老师的风采。这是新课改的结果。我深信,精彩的现场活动将在未来进一步升华我们镇的课堂改革。

教师的班级竞赛经验2。我是区里所有参加班级竞赛的学科老师中的第一个老师。赛前和赛中压力太大。不过还好,我挺过了这些压力,代表学校首战告捷。今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参加这次比赛的感受。

首先,在这次比赛中,当别的学校还在派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或者上课经验的老师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们学校毅然决然的把我们这些新人派出去培训。只要有新老师,学校就派代表参加比赛。记得在比赛筹备会上,学校领导明确表示,这次比赛就是要冲击一等奖!我们知道学校主要是考虑给我们施加压力,让大家都投入到这个比赛中去,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县级比赛这个平台,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个锻炼尽快成长起来。所以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培养,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成长平台。从入职到现在,学校为新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多很好的平台,比如导师制,给全校人上课等等。,所以感谢领导们的包容和鼓励,这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基础。

其次,参加这个比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从团体的顶端到每个团体的底部,成员们积极地为比赛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我对我们学校的联动效应有真切的感受。这种动力和机制让我们学校非常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我们一起打磨,一起思考,这是集体力量的智慧和结晶。同时,学校的老师也积极为我们的参与提供各种便利。当某个科目还在比赛的时候,有人关心结果。正是这种关心,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第三,我只想以我个人的名义感谢我们历史组的每一位老师,感谢大师的想法和他提供的信息。我这次成功的功劳应该归于大师。我讲课的时候,她比我还紧张,怕我像练习一样突然卡住。同时也要感谢杨老师和老师牺牲两个下午,积极为竞赛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见解,给我的鼓励和陪伴。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所以请在这里接受我深深的谢意。另外感谢比赛当天范老师开车。

这个比赛是我们工作路上的第一次。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第一等着我们。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老师参赛心得3自从上学期参加了理科竞赛,我对理科有了新的认识。课程的结果并不重要。我觉得只要经历过,尝试过,我的教学生活会变得更加精彩,我的教学生涯不会留下遗憾。

从抽签到备课、磨课,再到最后的比赛,这个过程对于一个授课老师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锤炼。听不如看,看不如上课,上课不如玩。只有在班级竞争的过程中,老师才能收获更多,提高更快。虽然难免有失误,但也难免有难过的时候。但是,没有经历过风雨,怎么会看到彩虹呢?每一次比赛,虽然过程辛苦,但我觉得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有走出去,才能成长和提高。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教导处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对理科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教学能力。

现在社会是开放的,“关起门来造车”、“井底之蛙”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次比赛让我深受感动。我说的不是一门课。我精心准备并参加了,仅此而已。这种课不会是最精彩的,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社会在发展,孩子在变化,意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老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教给他们最新的知识,敢于走出去。通过接触实验学校的老师,听听指导老师的意见,我开窍了。非常感谢他们开阔了我的视野,优化了教学环节。课堂生动活泼,也可以精彩纷呈。

如果有机会,我想我应该继续学习教学技能,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综合性小学教师。

教师参赛经验4 165438+10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本区进修学校组织的青年语文教师竞赛,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四年级上册》封面石。在知道自己要参加竞赛班的那一刻,我心里就有了退路:我已经半年没碰过书了,我能肩负起这个重任吗?我也有过犹豫,但转念一想,这也是对自己的锻炼,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呢?于是,在王兰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课程。

一开始让我停下脚步的是选课的难题。选课看似简单,却关系到一堂课的效果。因为这个课表要求精读第一课时,所以选课的时候要选择结构清晰的课文,这样更容易掌握课时的划分。其次,在题材的选择上,要兼顾自己的好风格,这样更有利于一节课的发挥。在这两个问题上,我纠结了很久。虽然我可以选择其他版本的教材,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新老师,更容易掌握和使用人教版的教材。结合自己的实际,我选择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盖石头》作为本次竞赛的内容。

确定内容后,就是教案的撰写。在我开始写作之前,我想了很多。我应该如何参加这个课程?我想实现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四年级学生?……很多问题纠结在脑子里,不知所措。最后,我决定抛开一切,从原点出发。我把自己当成学生,拿起课本,边读边想:如果我是学生,我想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我应该学到什么?带着这个目的,我重新学习课本。我第一次把这次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解盖石之美上,写了第一份教案。写教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理解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人跟着盖斯通的那句话走,而这句话的重点是“协调有序、清波清波、身材高大”这三个字,如何理解这三个字又一次让我困惑。通过参考其他优秀的课,我发现这些单词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就很容易理解,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把这个设计写进了教案,在四年级一班做了第一次试讲。但是这次试讲的效果并不理想,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建议:一是课程的设计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学习;其次,在设计上,对阅读的训练不够;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暗示不够丰富。

结合老师们的意见,我对教案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但在育才小学试讲结束后,莫主任和彭老师指出,我在这堂课上最大的伤害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课时的划分是最大的问题。对于第一堂精读课来说,有一个基本环节,也是我在这节课中忽略了的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检查预习,即掌握生词和理解课文内容。于是,在这两位老师的建议下,我对教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可以说是一次“大手术”,几乎推翻了之前的一切,从头再来。重新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背单词,掌握课文内容。经过两天的修改,我去育才小学进行了第二次试讲。这次的讲评老师是张校长和莫主任。他们先是肯定了我对课时的把握,也提出了更具体的意见:比如对单词的理解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对孩子阅读的训练不够,只是看了一眼,没有引导孩子读懂自己的感受;学习方法的渗透不够等等。在两位老师的建议下,我再次对教学计划做了一些修改,并设定了最后的上课程序。上课前,王兰老师反复说,我一定要克服学生单词啰嗦、重复的习惯,让语言更加精炼。

就这样,带着大家的期待,我站在了竞赛班的讲台上,顺利的上完了这节课。也许这门课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我认为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知道如何参加精读的第一堂课,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我从这次比赛中获得的将使我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