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六中的历史沿革
61年秋,学校又多招了四个班,沙堤小学买不起校舍,只好租用邻近的房子作为临时教学场所,作为教师宿舍和食堂。同年8月,黄向忠任十三中校长,先后成立上街区教育系统党支部,黄兼任党支部书记。此后黄两次发球,直到1970开始。
1962年,为了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县政府决定撤销十三中,调教师,放权,学生转学。后来,在公社党委的努力下,经过在闽侯区教育局工作的林杰同志和时任闽侯区委书记的张哲同志的积极运作、热心帮助、说服动员,十三中终于得救了。少数教师调回,其余教师由地区教育局向省教育厅申请专项编制。配了20多名老师,学生陆续返校。这是办学史上的第一次波折。
学校复课后,为解决校舍问题,公社党委书记黄同志亲自参与勘测,选择校址。恰逢梅旗里尾村华侨农场搬迁,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决定将原位于尚洁赤塘山的华侨中学迁至里尾华侨农场所在地,将第十三中学迁至现为校址的赤塘山。当时学校只有一栋土木结构的教学楼,八间教室,不够用,于是上级拨款扩建校舍。于是,全校师生一边上课,一边开始努力建设学校——铲平大山,扛砖头,挑石头。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起了有六间教室的平房,还建起了简易食堂(也就是学生基地)。
1963年3月,学校从沙堤小学迁至赤塘山新校址,仍租用圣橄榄村和汤池村的部分民房作为师生宿舍。这年秋天,教育开始了,学校从尚洁地区的村庄里的小学招收学生。第一年招四个班,每个班50人。当时小学由县统考升初中,除了少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考上了闽侯一中,其余的都升到了我们学校和华侨中学。此时,学校已按十二个班编制,具有完整的初中规模。上级配备13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教职工39人。自力更生、勤工俭学、艰苦办学是该校创办时期的显著特点。
1964年,学校更名为尚洁中学,校名延续至1989。
从1963到1966,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数是尚洁地区农村的农民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自尚洁村、沙堤村、后关村、后梅村、建平村和新洲村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住在远至新洲和马宝的地方。
1966年文革前的那些年,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弥漫校园,学校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师生们自己建起了礼堂、饭堂、厕所、澡堂,在山顶开辟了大操场,建起了12个教师宿舍。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每年有30多名学生考上闽侯一中。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得很好,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很蓬勃。他们连续三年在县运动会上获得名次。尚洁中学成为当时同类学校中最好的。学校积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经常在农忙季节下乡参加双抢劳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从1966年到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受到了社会的严重冲击。教学秩序被破坏,学校被迫关闭。老师们都去了学习班,在李伟农场工作。这是办学史上第二次也是最严重的波折。
文革后70年春天,学校复课,很多外校老师被调过来。文革前,华侨中学被撤销,并入尚洁中学。它被命名为闽侯尚洁学校革命委员会,李崇忠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任。不久,严元发被任命为革委会主任,72年张贤明被任命为革委会主任。当时,文革前尚洁地区小学4-6年级的学生可以升入中学,他们被组织成“连”(年)和“排”(班)。70年学校* * *招生12排,学生600人左右,按不同程度排列,初中只有两年。第二年,学校在建平学校把两个班分成初中班。此外,为了方便当地学生学习,学校在李伟农场设置了4个班(高一2个班,高二2个班)。农场有几亩水田和大面积的山地作为学校的农业基地(77年停课,水田和山地被政府收回)。到1972年春,初中生毕业时,学校推荐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升入高中,将“连”“排”改为“年”“班”。1972年春,高中招收5个班,初中招收6个班。该校成为上街区唯一一所中学。这是学校师生最困难的时期。为了挽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师生们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工作,自己修理门窗,在山脚下挨家挨户劝导群众,搬回一些桌椅板凳。他们用半天的时间学习和劳动,挑沙、扛砖、运煤、种树、种菜、修路。各班还在流芳山分了一大片地,种红薯、小麦、大豆。操场扩建了,又建了办公楼和学生宿舍(从力威农场搬过来的)。校园初具规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此外,在农忙季节,师生们还下乡支援双抢,去西苑山采茶,去工厂学习,邀请解放军进学校军训。学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75年,学校由革委会建立,改为闽侯尚洁中学,校长为黄向中,副校长为肖灿莲。此时学校有20个班,60多名教师,下设教务处、政务处、总务处三大科室。1976年,师范大学物理系师生来校实习。在他们的参与和帮助下,建起了一栋有10间教室的两层半楼房。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尚洁中学全面向社会招生。尚洁、后梅、新丰、沙堤、乔蓉等尚洁上线地区小学毕业生全部通过县内统考,合格者升入尚洁中学;浦口、建平、新洲等线下地区学生升入建平中学,建平中学初中毕业生可升入尚洁中学。在此期间,初中和高中的学制仍然是各两年,全校有1100名学生。
自1980年起,学制改为三年。
77-81是尚洁中学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拨乱反正,实施知识分子政策后,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近几年考上高校46人,考上中专110人。
1982年,教育进一步压缩,尚洁中学高中部被撤销,学校专心办初中。小学成绩优秀的一等生可以直接升入闵一中,其余大部分升入中学,成绩不好的升入1985年创办的新丰中学(该校1997年成为六中分校)。1983年至1987年,张闻天任校长,1987年至1989年,徐金山任校长。在此期间,校园建设继续发展。六间平房式教室加了一层,食堂规模扩大,山顶建了学生宿舍。
1989年秋,随着教育的发展,在尚洁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恢复高中并面向全县招生,更名为闽侯六中。学生人数从1000增加到1500,教师人数增加到80多人。这一时期,学校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90年,林发兴、林国礼、林国连、林寿安四位华侨捐资修建了一栋有26间教室的教学楼,随后又修建了一栋实验楼、一栋办公楼、两个教工单位和一栋宿舍楼。1992年,闽侯按地区招生。为了便于教学和管理,学校在初中设立重点班,培养优秀人才。此时,高中每年会招2个班,到2001,高中每年会招4个班,从2003年开始,高中会招6个班。在教育改革中寻求发展,六中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9至2000年,张任校长,陈学全任副校长,赵于1994年增补为副校长。2000年至2003年,赵振声任校长。
为了缓解社会压力,2003年秋,闽侯六中(新丰中学)正式并入六中,闽侯六中成为全县最大的中学,校长为张勤。目前,六中有初中33个班,高中16个班,学生2500余人,教师200人。教学设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二类农村中学竣工标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理化实验室、运动器材、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合并后校舍不足,学校在分校安排第一年12班,配备副校长卞直接参与教学管理。近年来,学校仍在不断提高建设规模。截至目前,校园* * *占地66.3亩(含分校7.3亩),校舍建筑面积17292M2(含分校2150 M2),大操场占地12477 M2,分校操场占地2012 M2。学校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面积3,300m2。校园里绿草如茵,花木成排,四季常春,形成了花园式的校园格局。为了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条件,学校正准备拨款拆除旧礼堂,建一栋20套房的宿舍。
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福建六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大专毕业的青年教师80%顺利通过高考,其中一人考入师大研究生院,1000%的教师每学年参加在职培训,50岁以下教师全部按要求参加计算机培训和普通话测试。2004年,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教师技术职称评审的精神,六中有一半的教师参加了职称评审。目前在职高级教师14人,中级教师86人。
社会在发展进步,闽侯六中也是如此。历经45年风风雨雨,闽侯六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闽侯六中的前景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