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中秋诗《八月十五天竺寺桂子》
唐?皮日休
玉星姗姗下了月轮,拾起殿前露珠。
到目前为止,天是不存在的,但是嫦娥应该是扔给人的。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是一首中秋赏桂的诗。前两句“月下一朵玉花,庙前一朵新花”,用比喻来形容夜景,将落下的沾着露珠的桂花比作从月亮上散落下来的玉珠,描绘了一幅空灵幽静的“月夜观”,动感梦幻,宛如仙境。第一句描写桂花落月的情景,意境十分优美,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基调。诗人在殿前拾到桂花,这桂花被诗人认为是从月宫里掉下来的,一定不寻常。同时,作者此举有“月中得桂冠”之意,说明诗人此时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两句从现实主义变成神话传说,说不知道月宫发生了什么。这些桂花应该是嫦娥在广寒宫撒的。语言简单,活泼俏皮,想象奇特。有了写景,体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流露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延伸阅读: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约838-883),晚唐文学家。字攻美,一字逃少,汉族,涪陵(今湖北天门)人。以前住在鹿门山,名字叫鹿门子,也有齐布依、醉音先生、醉石的名字。
皮日休,晚唐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鲁”。咸通八年(867)进士,唐朝在苏州任军法官(《吴越史》),著有《左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著作。后来参加了黄巢起义,还是“捉到一窝贼”(唐才传),做了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他无处可去。
皮日休的诗和散文,既有异域风情,又有淳朴质朴,大多是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们被鲁迅誉为“唐末烂泥池里的光彩和锐利”。《新唐书》载有《皮日休集》、《皮子》和《皮氏录门贾超》。作为唐代作家,皮日休对社会民生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延伸阅读:皮日休的成就
他曾经编纂过自己的书《文瑶》。曾是秀才,做过太常大夫,后以翰林学士身份参加黄巢起义。所以新旧《唐书》都没有为他立传。
关于他的死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黄巢怀疑他的散文讽刺他,杀了他(见《唐诗小说》);有的说黄巢败了,是唐史杀的;有的说他死在吴越之地,没有参加黄巢起义(见陆游《老学庙笔记》)等等。
他的作品包括《皮文子居》,其中有200篇文章和1卷诗。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一个有思想的思想家”。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乱七八糟中的艳边”。
皮日休现存的诗词歌赋,都是他加入黄巢起义军之前所作,如《烦恼赋》、《何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刺》、《十元》、《卢门隐书》等。,为了做某事。他的诗歌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以《郑乐府十首》为代表;另一种方式是走韩愈的奇遇,以在苏州与陆桂梦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