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学生,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脏话和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可以肆无忌惮地说出来,不分年龄。很多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家里,他们的嘴里塞满了食物,衣服都绷得紧紧的,甚至连作业都写完了。父母为他们把笔记本和书放在书包里。导致学生做事慢,开始没有结束,忘记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仅仅不断提高形成性教育的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小节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很多学生随地吐痰,乱扔东西,乱涂乱画。回到家就靠爷爷奶奶,靠爸妈,满嘴食物,衣服都绷着。所以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局面,就要从学生的段位养成教育入手。捡垃圾,在校园里轻声行走,向老师敬礼,在学校穿着整齐,戴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才是真正的素质基础。第二,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训练,就不会有习惯。要做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把握和持之以恒,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需要时间,所以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其次要严格,要有爱心。训练中要强调“严”字,突出“爱”字,不见到实效不罢休。一次不能纠正学生的坏习惯,两次还是收不到,但是不能灰心。改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坚持才能胜利,坚持才能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于爱,通过“严”达到“爱”。最后,虽然习惯养成要严格,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注意训练中的“趣”字,增强他们的灵活性和游戏性,让训练成为愉快的活动过程。比如大三学生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可以通过“请像我这样做”来进行。经过反复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训练中形成习惯。第三,要从关键期抓关键期来教育学生,可以事半功倍。错过了关键期,事倍功半,甚至终生难以弥补。大三学生年轻,像铁水,可以铸成各种形状。但当铁水冷却后变成大铁锁,改变形状就困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坏习惯,改造起来代价太大。所以在低年级要抓住关键期,关注他们的特点,对他们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加强训练。要抓关键时期的养成教育,重在小、早、细、紧、实。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评比活动,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判;卫生成绩好的学生;和擅长做操的同学站成一排。让他们在评比活动中体会和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里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他们也会努力遵守纪律,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榜样,让他们时不时地向榜样学习,带动这些学生。要充分发挥班长、大队长、小队长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四规范(语言、行为、仪容、环境)一起抓,“三力”(班主任、知识产权老师、学科老师)* * *与目标沟通,“三渠道”(学校、家庭、社会)。充分利用晨会进行形成性教育,让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说说哪些行为符合常规要求,哪些行为违反常规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和学习的榜样。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刚开学,班里的清洁工具总是乱七八糟,东倒西歪。我也反复强调过,即使烧了几次,还是没有明显效果,情况时好时坏。后来一节语文课的最后几分钟,同学们都在埋头写作业,我在后面角落里整理卫生角。课间休息时,我只是说:“希望孩子们尽量把清洁工具收起来。”当时全班同学几乎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去。第二天早上,工具摆放整齐到位。我大力表扬了几个值日的同学。后来卫生角一直是规范的,偶尔不太好,我就自己捡,自己整理。后来只要我一伸手,就会有同学上来帮忙。从这件事我可以看出,老师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的示范,更是一种提醒,一种鞭策,一种要求。老师也应该遵守学生被要求做的事情。老师完得好,学生就没借口找了。你可以让一个学生把扔在地上的纸团捡起来,其他学生可能无动于衷;如果老师弯腰去捡,周围的同学可能也会低头看周围;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迟到。我们自己有不守时的习惯吗?我们让学生们站起来看看座位。我们离开后的座位呢?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说脏话。我们说的话都是文明的吗?当然应该是因为年龄和地位的差异。不可能说所有的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遵守,比如着装和服装。学生对此心知肚明,但总喜欢问“为什么?”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是问题,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对老师的观察和亲近的表现。这时候如果单纯用“我可以,你不行”来回答,显然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我们不妨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表现”,既承认差异,又尊重规则。我想我们的学生愿意接受我们的答案。当然,我们坚决回应一些明显挑衅的攻击。总之,学生是一面镜子,自己最亲近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反映在心里,外化在行动上。第五,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外化内心,形成习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控自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绪而不是规则。我们追求的效果不应该仅仅是学生被动地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更应该是主动地维护和尊重这些制度。我们经常会问学生:“你在家会踹门吗?那为什么要踢教室的门?”我觉得除了学生的一些习惯需要纠正和完善之外,还有一个因素:“爱”。我们要学生爱惜公物,没有“爱”哪里爱惜?他爱他的家,所以他愿意保护它。他不爱或者说不够爱这个阶层,所以没有这样的意识。那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推论,他不想跟老师打招呼,是不是不够爱老师?他是不是因为在校园里吐来吐去,乱扔东西,就不够爱这个学校了?他对同学不好,不认同吗?那么唤起学生潜在的爱,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唤起这种爱,老师的表达很重要。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是爱的传递。我觉得我们都是好学生,每个学生心里都有最薄弱的角落。我相信当我们的教育到了这个角落,会事半功倍。用爱唤起爱,用情感约束行为,用行为养成习惯,用习惯引导成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是教师和学校的教育任务,也是家长应该重视的要点之一。所以不能单打独斗,要联合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团结抗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不要想着“速战速决”,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学生的坚持来自于我们的坚持,* * *的坚持才能带来成功。只要我们的教育能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我们就会看到“锦官城花重”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