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三讲精选
蒂希
课稿花木兰参军我说了这节课的题目是《花木兰参军》,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第4单元,国标版。(板书:木兰从军)木兰从军这一课是一个历史传说。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为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想象能力,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但由于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要描述,让学生认识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学习本课的10个新单词和两条绿线中的6个新单词。认识两个多音字。用各种手段去理解新单词组成的单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花木兰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
开展简单句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内化文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说,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稿第二册《木兰从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节课,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木兰的英姿飒爽。然后展示题目,理解“参军”二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课文的兴趣。第二,自己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文,自己学习生词,理解课文大意。第三,检查反馈和整体感知。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容易读错的词,如征兵、燕山、年龄、士兵、将军等,引导学生自然朗读长句。在朗读的同时,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意思。第四,自主识字,指导写作。这一课有10个新单词。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用较少的笔画写五个字,并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字体结构和笔画位置。其中,重点是板书“哥”,强调书写的顺序。最后留5-6分钟给学生上课写,老师巡视指导。
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第二节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复习巩固,引入新课。第二,精读课文,拓展想象力。第三,认生词,指导写作。第二个环节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具体流程是: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堂,认识题目,引导学生确认上节课所学的新单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精读课文,拓展想象力
本文共分四节,第二、三节是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教第一节课文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女”字,让学生隐约感觉到木兰是一个不一般的英雄。然后,我设了一个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性是不能参军的,但木兰是如何参军并成为女英雄的?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进入第二节。
教第二节的时候,我先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围绕“木兰为什么要参军”这个问题展开。开始交流。随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理解每一句话,并对朗读进行指导。第一句,我会抓住“常”字,引导学生联想到北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危急情况。因此,第二句中的“紧迫性”一词很容易理解。在第三、四、五句的教学中,我准备引导学生谈谈什么是“焦虑”。木兰为什么焦虑?了解花木兰的想法,找出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的原因,从而感受花木兰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那么我就结合第六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次语言拓展训练:木兰的家人会怎么劝阻她,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摄像头合理引导拨号。然后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读木兰为父从军的坚定决心。
正文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我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穿战袍,跨骏马,跨黄河燕山”这句话和“穿、跨、跨、跨”四个动词,让学生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观看一个古代战争场景,然后再读一遍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木兰勇武善战的形象,(板书:勇武善战)并通过。她是怎么克服的?进一步了解花木兰战役的艰辛和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通过读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边读书边想象画面。
在课文最后一节的教学中,我将结合课文的插图,重点讲解“惊”字,引导学生感受士兵为什么会惊,然后将“勇武善战”与“文静英俊”的花木兰进行对比。这时,学生们心中一定会升起一股深深的敬佩。
学完课文,我会用一句话来训练:“花木兰是个好女英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内化课文语言。
最后,我认为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全文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认生词,指导写作。
我会通过一个识字游戏来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复习巩固这节课的生词,有趣又好玩。然后指导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剩下的五个生词“征、病、胜、利、将”,其中关键词是“病”。提醒学生写病号前缀时拉伸草图,靠在草图上。最后留出5-6分钟让学生上课写,老师巡视指导。
偏激
一、讲座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 ~ 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的简要分析
除法是本书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意义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所以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充分说明了它的基础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两个教学小时,主要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平均分的意义。包括以下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平均分的含义来源于“每份获得相同的金额”。(2)通过例2和例3,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股数的等分,例3是已知总数和股数的包含等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题1和例题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学生可以为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理解除法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上述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了解平均分的多分钟法。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意义是基于平均分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意义,并形成表征。而高二学生的思维完整性不够,所以这门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了多种求平均分的方法,为除法的理解和计算做好了准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索,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打算在设计这门课时体现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依托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
2.通过多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数学建模过程。
3.小组合作是主要的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都是面向所有人的。同时,开放式练习的设计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设计了与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为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以多种形式和内容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基础解题在新教学后同步完成;综合实际应用放在课末,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呈现。
鉴于上述教学方法的假设,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的妥善处理,并尝试用以下教学过程展示我的教学:1。通过提出和解决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和不均分在自己选择分配方式中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了“每份都有相同的数额”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用简洁完整的文字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把参差不齐的分数变成平均分。
4.再次,分组作业,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平均分数,并在汇报交流时优化划分方法,计算渗透划分。
5.开放创新综合练习:《我是一个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服装选择纽扣款式和数量”,训练学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平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同时可以在最终结果中找到“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的除法规律,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实施
备课中的教学理念和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来实现,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对话创设一个情境:小朋友,我们石壮小学的活动可丰富了。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中,XX班的XX,XX分别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六个精美的笔记本奖励这三个孩子。你觉得什么比较好?(学生畅所欲言)
这三个孩子很聪明。他们又在数学考试中并列第一,还是六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做什么?
(3)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让我们和小组谈谈。
(4)总结:是的,和第二次一样,每个孩子得到的量都是一样的。这种划分叫什么?(平均分)
(5)为什么第二次考了平均分?(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地方)
平均分是第一次吗?为什么要这样分?
(6)老师:是的,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但有时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孩子想把六个笔记本送给这一对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孩子3份)
(7)这种划分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平均给两个孩子六个笔记本,每个孩子三个笔记本。
谁能这么说?你自己说。
(8)六本书平均分配多少个孩子?(2)平均给2个孩子。我们也可以看成平均2份。每个孩子会得到多少份?(3份)可以说每份都是3份。解释一下每份是怎么分的?(同样多)
像这样,每一份得到的金额都是一样的,叫做平均分。
(二)练习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爱心小火焰行动开始了!每组还会给你准备好的奖品。
让我们组成一对孩子。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 * *多少件?要求平均分配多少对孩子?
2、小组合作,一个点,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报告;媒体随机产生了以下文字:
将四个铅笔盒平均分配给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分配()。
平均给6个孩子分发12块橡皮,每个孩子会得到()。
将8把尺子平均分配给2个孩子,每个孩子分配()。
把10本书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本书。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的时候,XXX家来了几对小朋友,他拿出很多好吃的招待他们。你想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香蕉:4个,6个
(2)12面包:3,3,3。
(3)8箱全年牛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孩子。谁是对的?(书中第二题16页。示意)
老师:第三种也有同样的份额。为什么是错的?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孩子,但就是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份和份数都有错误。)
那你觉得平均分应该注意什么?
(看清楚份数,再看每份是否一样。)
(三)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各种方法。
1,老师:我们学校也为手拉手兄弟班准备了一些书。15本书平均分给五个孩子。给每个孩子发了多少书?你会怎么分?团队合作得一分吧。
2,报告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会使用乘法公式来帮助平均分数时,为学习除法做准备)
3.每个人将得到一分。
低年级的孩子们做了许多贺卡。一* * *有九张牌,手拉手分发给三个班。每个班都分配了几张卡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打一分,说出结果。
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数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书包,平均发放到希望小学四个班,每个班发放到()。
(4)全班总结
(五)重新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6月1日,我们要和孩子们两人一组同台演出。学校设计了一些服装(有五种款式的衣服,缺什么?让我们一起做个小设计师,分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搭配扣子。
先听听老师的要求:每组有12颗纽扣,平均钉在一种款式的衣服上,每次都要分好。你想把它们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着摆动一下,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报道,媒体展示结果。
12被钉到(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被钉到(12)件衣服上。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都钉有(6)件。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都钉有(4)件。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都钉有(3)件。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都钉有(2)件。
12被钉到(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被钉到(1)件衣服上。
问:仔细看成绩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扣子越少吗?(总数不变)
很神奇的是,孩子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案,选择了你认为最适合这件衣服的漂亮搭配方式,把扣子贴在了实样上。完成的团队一来就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
提索
老师们好!今天我以“三论”的形式来解读人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材:第一是课标,第二是教材,第三是建议。
“谈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段划分和内容标准。
“谈教材”包括教材的写作风格、写作特点和内容结构。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先说课标:
首先是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目标。
1.小学美术课程的总目标表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论、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期是小学年级1到2,第二期是小学3到4年级,第三期是小学5到6年级,第四期是中学7到9年级。我今天说的教材是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四册,属于第一期。
我来说说第一期《设计与应用》的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设计和技术的知识、意义、特点和价值,以及“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和技术的基本程序,学习设计创意和技术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打造船舶动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勤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划严谨、善于借鉴、善于制造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增强用设计和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的欲望。
3.接下来,本书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如下:
造型与表达:尝试不同的工具,使用纸张配合各种容易找到的媒介,通过看、画、做,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设计与应用:观察身边的物品,初步了解造型与使用的关系。尝试不同的工具,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介,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
欣赏点评:观察学生感兴趣的自然风光和艺术作品,大胆用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与探索:让学生通过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或结合学科内容,进行艺术创作、表演和展示,表达创作意图。
二、说课本:
接下来我就从编写风格、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立体融合等方面来说说教材。首先,请和我一起看看教材的写法。
教材第一个目录,然后是《热带飓风与老虎》油画欣赏,最后是教材的设定。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由题目、教学提示、图片和模型画欣赏、作业提示组成。以第六课“交错虫”为例。左上方绿色大字为主题,其中绿色代表本课属于设计与应用领域(人美版教材主题以颜色区分)。接下来有一些小字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提示,教学内容提示简要概括了学习目标。图片分两种:一种是民间手工艺品或古代艺术作品的图片,是代表性很强的典型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学生作品图片,对作业创作起到提示作用,开拓学生思路。左下角给出的作业提示对作品的创作和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方便学生练习。最后是评语,对孩子的作业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纵观本书教材编写的特点,本教材有六大特点: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基于知识和技能。
3.贴近生活,有趣又励志。
4.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索创造。
5.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6.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欲望和能力。
大家跟我一起看看教材的内容结构吧。这本教材的内容结构还是围绕四个学习领域。让我们从所有字段开始。四个领域的整体关系比例大致如下:造型表现占46%,设计应用占25%,欣赏评论占16%,综合探索占13%。其中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有6门。
第四册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的课程内容:5。太阳6。漂亮的瓶子13。狮子王。
16.给自己穿上春天的颜色17。钓鱼21。老虎娃娃
这本教材的整合体现在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上。横向整合是指本书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评论、综合探索的整合。以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第五课“太阳”为例,让学生观察图片,欣赏模型画,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制作太阳的方法,然后练习操作。最后,通过作业评价,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教材中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纵向分析和阐述:如高一下册《太阳》主要展示设计造型;挂饰,二年级第二册,展示形状和功能;初三第二册,趣味造型,展示造型功能,配色,材质。这种有深度的内容安排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有趣,孩子的兴趣也会更强。
第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
1.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周围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和用途。比如第五课“纸箱成家具”,让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家具作品,通过寻找生活中各种废弃的纸箱,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纸盒家具的材料和方法。
2.通过画、撕、剪、粘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改进想法。比如第六课“节日里的昆虫”学生在欣赏完手工制作的图片和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就让他们去做。学生们开动脑筋,利用现有的材料,做出了各种形状奇特的节肢动物。
3.尝试各种媒体,吸引肥肥的帆臀船,体验硅胶的设计制造。
就“吊坠”而言,学生在制作之前要了解不同材质的吊坠,所以我采用了视频场景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和形状用手来表达。
(2)评价建议:
艺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艺术课程标准》,它为我们提出了以下评价要点: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理解形状和效用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对自己的作业或解题结果进行点评,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话语权。
2.注意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让学生尝试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具和媒介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活动结束后,评估可以由个人、小组或团体进行,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后进行。
3.重视正式评价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挥想象力,认真完成设计制作活动。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可以以分数、评语或分数与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4.建立教师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首先,肯定学生正确和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其次,根据这一课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美术课程标准》基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将美术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四个部分。在《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中,提出以下建议:
1,利用学校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准备好的多媒体视频和图片,也可以在展览平台上欣赏和评价美术作业。
充分利用身边的美术书籍、教师参考书、美术杂志、幻灯片、光盘等。
2.尽量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并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设备在课堂上进行呈现,课间观察窗外和校内的自然风光,课后利用寒暑假家庭旅游活动进行充分的艺术感受和体验。
3、利用社会资源,如参加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民间艺术展览、参观名胜古迹等。为艺术展、手稿展等积累素材。
4、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学习、欣赏名画和学生作品,还可以利用网络作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交流渠道。
结论:四个学习领域在美术教材中极其重要,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为学生生活开辟一个美丽多彩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