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原创作文书的版式封面设计

最近,我得到了两本2005年出版的新杂志,书名为《阅读》和《小学双语学习》。从它的标题不难看出办刊的宗旨:通过阅读促进小学生双语学习。在创刊号的封面上,有一群快乐的卡通儿童,他们的手和胳膊里抱着书,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它旁边,一只“大虫子”从一本大书中钻了出来...不用说,出版商希望孩子们成为快乐的小书虫。

读书自然是享受的。然而,这本薄薄的小书真的能促进小学生双语学习,给孩子带来快乐吗?

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有趣、有用、有品位的杂志。

这里说的“好玩”不同于低级趣味,应该属于那种高贵的趣味。栏目名称的设置别出心裁,应该是呕心沥血的结果吧?冲浪、密码箱、碰碰车、俱乐部、流行线,这些充满新鲜有趣的名字,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轻松走进了他们的内心。再看看栏目下的文章,没有不抓人的。就说“读经”吧,这是一个专门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的栏目。这类文章往往带有冷面说教的味道,这是学生最怕读的。但是这里的文章就不一样了,以童话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洗去了沉闷,呈现出了活泼,学生不能不喜欢。三木老师主持的《作文密码箱》栏目更是独树一帜:他用“马小跳”这个通俗的例子来讲自己的作文,感染力自然非同一般。总之,为了吸引小学生直面“文字”,出版社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用心良苦,感人至深。

这里说的“有用”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执着于孩子的发展。目前应试教育似乎越来越差。可以说每个人都恨她咬牙切齿,但有关的人却经常陷入其中。《读书》杂志没有题库,没有试卷,坚定执行新课程,非常顽强。启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生命感悟”的苏生;“文本立交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搭建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桥梁;《口语流行线》为孩子的英语口语训练准备了优秀的素材,让孩子多说;“边玩边学”精心守护孩子的精神家园,呵护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或许,这本杂志暂时不能给孩子带来“高分”,但一定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生活的底色。

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感觉,她不像刚出生的“婴儿”,浑身上下散发着成熟、自信、高品味。朱家龙等名篇,振振有词,语重心长,为刊物增色不少;一群小“书虫”骄傲地出现在“T型台”上,为杂志增添了活力。“读书”是一个大舞台,有孩子的参与当然更精彩。

编辑的品味决定了杂志的品味。我看了《绿草》栏目第一期的学生习题,编辑睿智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深深打动了我。“请为你的赞美道歉”批评老师的“廉价”赞美,是一个让老师脸红的练习。文章的现实意义是无法回避的,也是那种作品远远达不到的。《我有一天要当爸爸了》的作者异想天开地想和父亲互换角色,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行报复,但编辑的评价是:“他敢于说真话,表露真情,难能可贵。”一句赞美的话,清晰地表达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真”字。这对当前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曾仔细搜索过第一期《读书》的排印错误(《中西合璧》的墙应该是“墙”),第一句就找到了一个,其他一无所获。所以我觉得《读书》杂志无论是内容、版式还是印刷质量都是一流的,堪称有品位的上乘读物。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双语制”的想法。读书杂志打双语牌,当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响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新型人才(用教育改革家冯恩洪先生的话说)。当然,如果你不懂英语,就不行。杂志中英文页面分别为33和15,比例相当合适。但我想:既然这本日志又被称为《小学双语学习》,那么双语、双语和两种“语言”是不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呢?杂志把中文阅读和英文阅读分成两部分,有点美中不足。我觉得把两种语言的同中有异,兼容并包,对立统一起来,做一些文章,让年轻读者相互理解,双语学习相得益彰,并不难。不知道出版社能不能考虑一下?

我坚信读书是快乐的。有了阅读杂志的陪伴,你的生活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