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笔下人物的一生
学习经验
(1938之前)
王,吴大观的叔叔,在头桥以善良著称。他生前做了许多好事,头桥的人们因此而闻名。民国八年(公元1965438+2009年4月4日),王与陈阳年在“教育兴镇”的思路下,在江都县(今扬州)第二学区创办了全乡第一所小学——南丝路小学,头桥乡贤俞友泰先生与吴大观先生,是小学同学,青梅竹马。头桥小学和扬州中学的两位前校友余友泰和吴达观,在哈尔滨相遇时曾“聊得很舒服,很想念家乡”。
1931-1937在扬州市虎头桥镇王献任剑的资助下进入江苏省扬州中学学习。65438-0937,吴大观考入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机械系。
1938随学校搬家,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昆明。他一边读书,一边目睹日军飞机的侵略行径,下定决心走“航空救国”之路。读完机械系第三年,我申请转到航空系。
航空救国
(1942-1949)
1942八月毕业。大学期间,他受到刘仙洲、王德荣、金喜武等教授的教育,刻苦学习,勤俭节约。
1944年,吴大观以设计测试工程师的名义被选派到美国莱克敏航空发动机厂深造。我在这家工厂学习期间,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从部件图纸到整机设计性能计算,从部件试验到整机试车。他好学,掌握了齿轮技术、夹具、刀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然后,他在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学习。在学习中,他看到喷气发动机的离心式压气机叶轮和涡轮零件都是在车间加工的,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当时美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65438-0946加入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成为SAE会员。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他开始研究喷气技术,这为他今后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美国期间,他广泛接触了公司各行各业的人,在技术负责人、工程师和车间工人中结交朋友,并以此宣传中国。曾两次受当地教会邀请,就抗日战争中的妇女抗日活动、华中地区、中国儿童教育等问题作报告。他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蹂躏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宣传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战斗精神。在美国期间,他觉得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这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拒绝了美国相关单位的高薪聘用,
1947年3月,他毅然回到祖国。吴大观没有带回贵重物品,只有两个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箱子。吴大观唯一的愿望就是把在美国学到的航空技术贡献给自己的祖国。回国后,吴大观被分配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筹备建厂。看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吴大观无法再从事航空发动机行业,只好愤然离开。
65438年至0948年,吴大观来到北平(今北京),在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任专职讲师,讲授航空发动机设计和齿轮设计与加工两门新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他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学生的反饥饿、反迫害、罢课、罢课运动,参加现场话剧演出,做反蒋介石、反内战的宣传。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吴大观带着妻子、儿女、兄弟来到解放区石家庄。吴大观从实践中认识到,航空的发展只能依靠中国的生产党。到了解放区,他非常激动,对妻子和哥哥说:“我们现在在我向往的世界里。祖国的航空事业,祖国的繁荣昌盛,都有赖于* * *生产党的领导,我将为之献身。”此后,聂亲切接见他,鼓励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从此,他走上了航空救国的新路。
1948 12、吴大观加入了解放北平的队伍,接管了市里矿冶院的工作。
1949 11年6月任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
涡流喷射
(1951-1959)
航空工业局成立于1951。吴大观在局内参与发动机生产管理,刻苦学习苏联新型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掌握工厂生产管理先进典型,在局领导下组织工厂间交流。在苏联的帮助下。
1956年,吴大观被调到沈阳410厂,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设计中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动力发动机。经过他和设计室副主任多次分析研究优势和难点,决定采用410厂刚刚生产定型的涡喷5(苏BK-1)发动机作为原准发动机,利用相似律设计歼-1飞机的动力jet 1A发动机。该方案可以利用410厂现有的锻造和铸造毛坯及工装设备,在不增加任何新材料的情况下,制造一台新的发动机。该方法是一种经济、低风险、开发周期短、成本低且可靠的设计方法。他以敢于斗争、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广大劳动者日夜奋战210天。经过20个小时的长期试车,首批4台发动机研制成功。
10958年8月1日,这4台发动机在新设计的J-J -1飞机上试验成功,标志着喷发-1A发动机的成功诞生。试飞当天,叶剑英和刘亚楼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庆祝大会。吴大观总结那段工作时说:“新设计发动机方案的选择、采取的方式、承担的风险,是发动机设计成功的重要环节。”喷发-1A研制的初步成功,为新飞机的研制开辟了道路。他在第一次战斗的胜利中起了关键作用。
1959年9月,吴大观负责红旗二号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和试制,作为庆祝国庆十周年的礼物投入试运行。为此,航空工业局发来了贺电。
索尔往事
(1960-1969)
1961年8月,国防部第六研究所第二设计院(航空发动机所,又称606所)成立。担任技术副主任,主持发动机研制工作和二院试验基地建设。吴大观努力探索发动机开发方法和程序的新途径。他多次出国访问,善于学习外国经验。吴大观认为发动机的研制首先要掌握试验设备、试验仪器和试验技术。鉴于研制过程中大量的零部件验证和整机调试,他向上级建议,设计必须建一个相当大的试验基地。得到批准后,他抽调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成立了试验设备设计室。他曾多次宣传“虽然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发动机设计中的许多问题,但要使发动机的最终设计获得成功,仍需要大量的发动机试验”的观点。经国家批准,二院开始建设0307试验基地,为发动机研制创造了必要的试验条件。在发动机试验工作中,吴大观还抓住了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试验仪器和试验技术。他主张高精度的温度、压力、振动、应力测量传感器要立足国内,自己解决。这样即使国际封锁也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发展。他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组建了仪器设计实验室和强度仪器实验室。在发展初期,为了解决应力测量问题,制造了各种应变片、水银保险丝和滑环保险丝。为了方便技术人员学习和掌握电子技术,50年代末,吴先生把从美国带回来的6真空管短波收音机拿出来,让他们进行拆装练习。六院二所成立后,吴大观花了很长时间才成立了检测仪器实验室,和检测设备一起使用。在试验基地,他不断进行大量的发动机零部件试验,为发动机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反复强调,设计实力、材料技术、试验设备是发动机研制的三大技术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从1957到1965,吴大观访问了英国、苏联、法国、联邦德国、瑞士等国。在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期间,他经常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把家做好。多年的艰苦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吴大观左眼手术后不久,“文革”开始,他一蹶不振。从此,他的左眼永远失去了光芒。
1961,两次向组织汇报,坚持降薪,未获批准。所以他决定拿出一部分工资作为党费。
1963入伍,被授予上校军衔。从那一年开始,每月增加党费100元。至今30多年,累计增加党费近4万元。有人问他:“你怎么这么笨?你多交了100元党费。现在,谁太有钱了?”但他回答说:“我们国家穷,困难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党员,我交的党费比较多,所以比较踏实。党给了我太多,我给党的太少。我真的很惭愧!”在沈阳的20多年里,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和关心工人中的困难家庭。他经常用三五十元或一百元作为私人救济,帮助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人,但他很节俭。
斯佩战役
(1970-1979)
1971,吴大观在“文革”期间发了6000多元工资,后又将4000多元上交党组织。
1971年,母亲病危在京,加急电报催他回京。当时他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得到了调试发动机的工作机会。他要求该组织不要回去工作。他说:“光弥补失去的工作时间是不够的,更难的是孝顺母亲的病。”他82岁的母亲去世了,他也没有离职。
1972年5月任606所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常委。同年年底,受周总理委托,叶剑英主持召开航空报告会,吴大观应邀赴京。会议期间,叶剑英两次单独听取了他的工作汇报。
1976年6月,吴大观被任命为606所革命委员会主任。因为厂所结合,他每天要在厂所两边跑,超负荷工作。他的心脏病复发了。康复期间不要停止工作。
1978年底,组织将吴大观升格为安430厂,任工厂设计院副主任、主任。
从1978到1982,吴大观在430厂负责英国Spey发动机的专利仿制,并担任整个高空模拟试验台的总装、长期试车、部件强度考核和试验的中方技术负责人。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对英国上交的Spey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整理,对没有管理好已经丢失的英国培训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按专题组织讲座,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他常说:“每一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研究用人民的钱买来的材料,整理出来给后人看。任何丢失信息、不努力学习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犯罪。”当Spey发动机试制进入总装测试阶段,吴大观担任现场指挥,亲自检查,严把加工质量关。在与英国专家联合试车工作组组织的150小时永久试车中,英国专家组织了两班倒,而代表工厂的吴大观只有一个人顶两班倒,甚至高烧39℃一直工作,以至于在试车中晕倒,被领导勒令回家休息。回国后,他觉得与英方敲定试验责任重大,两个小时后他出现在试验台上。
1979年底,斯佩发动机顺利通过430厂150小时长期试车。
写书帮助穷人
(1980-1989)
1980年初,吴大观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20余人的技术团队,将发动机送往英国劳斯莱斯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验和部件考核试验。他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逐项进行试验考核,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在英国的半年时间里,吴大观带领着这个技术团队,技术指导一丝不苟,工作上要求严格,学习上分秒必争。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高空模拟试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收集了一批技术数据,为我国今后建设自己的高空平台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次对斯佩发动机的检查完全符合合同要求。吴大观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令人信服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英方的称赞。回国后整理了考试成绩及相关资料,出版了11册。在4年多的时间里,他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发动机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系统学习了大量技术资料,使他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发动机研制技术,同时也加深了他在发动机部件试验、150小时长期试车、高空模拟试验、低周试验等试验技术上的理性认识。他从中了解到,航空加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需要大量的设计、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如果开发方法和程序选择不当,就会事倍功半,走很多弯路。他认为,要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减少故障,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就要按照总说明书提前确定型号规格,加强部件和整机的强度设计和试验,从方案设计、材料工艺选择、部件试验、核心机验证机试验、样机调试、飞机上的飞行试验,到发动机定型后的发动机使用寿命和寿命管理。经过反复调试,在研制过程中尽量排除了发动机故障。
1982年,吴大观从Xi调任航空部科技任命常委。作为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领导,调到部里,工作可以超脱。但他利用这个机会,冷静地总结了基层研制发动机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技术关键。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期刊,从理论上充实自己,系统研究航空发动机新技术。他自学了五年,研究掌握了现代发动机的新技术,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吴大观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还在学习新技术充实自己。不懈的追求使他的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更上一层楼。他经常用古老的格言“学习,然后知道什么是不够的”来鼓励自己。吴大观少年贫穷多病,要注意体育锻炼,养成早起学习的习惯。为了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他仍然坚持早上五点半起床,不分冬夏,跑步打拳几十年。每天工作11-12小时,每年去外地出差开会10次以上。他精力充沛。他说:“坚持日常锻炼,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成长更新技术知识。”吴大观到北京工作后,仍然过着节俭的生活,每月继续多交100元的会费。近年来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帮助贫困农村地区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赠了6000元,以表达他对失学儿童的爱。当“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拍摄他时,他仍然穿着他穿了20多年的旧衣服。
激励侯坤
(1992)
1992自1年6月起,吴大观每年都主动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80年代初,吴大观被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学校多次邀请他讲课,吴大观现身鼓励学生投身航空。航天工业部党委还邀请他给新党员上一堂党课。他在430厂不到5年,3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在京10余年,3次被评为部委机关优秀党员,1次被评为国家机关优秀党员。面对这些荣誉,他谦虚地说:“我欠党的太多了,我要重新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党员。”
死于北京
2009年3月8日,她因病去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