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小学语文教材(武新春)阅读策略的价值与实施

阅读策略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变化是专门安排了几个重要的阅读策略单元。当然,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完全忽视阅读策略,只是没有把阅读策略单独作为一个系统来训练。为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话题:

《国民阅读“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儿童优先,保障重点”的基本原则,强调必须把保障和促进儿童阅读作为国民阅读的重点,从小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有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一二年级强调让孩子爱上阅读,解决基本的认字问题,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三四年级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出如何让学生学会有效地预测和提问。五六年级明确提出默读要有速度,学会按需浏览和收集信息。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两个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一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二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预测和提问是狭义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阅读方法是广义的阅读策略。

在儿童阅读发展方面,目前,国际阅读圈通常将阅读发展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如何阅读(learning?去哪?阅读)解决单词识别和兴趣培养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通过阅读来学习(阅读?去哪?Learn)解决如何阅读文本以获取其中信息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通过阅读来练习(阅读?去哪?Do),开始超越文本本身,超越阅读,让孩子发展合作意识、创造力、批判性等品质。这时,文字只是一个载体,不再局限于语文的范畴。

?在第一阶段,学习如何阅读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爱上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如何让孩子在接触语言文字的初期就爱上阅读?学生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爱上阅读的吗?今天特别强调早期阅读,强调阅读要从家里、幼儿园就以书籍的形式开始,强调阅读兴趣的培养。第二个方面是单词识别的问题。有效阅读的基本构建材料,如识字和对词义的基本理解,是早期学习中最关键的部分。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文材料中,没有特别深刻的道理让孩子学习,主要是简单的单词,同时孩子也愿意靠近书本。第二阶段是通过阅读来学习。虽然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儿童掌握音、形、义基本联想的难度会有所不同,但“通过阅读学习”的阶段基本在中、小学阶段,这也是阅读策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解决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质量和数量问题。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深刻透彻的,但老师都在讲,学生并没有真正形成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在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中,阅读量较少。如果不在大量的阅读中练习运用,单纯的学而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阅读策略的。第三个阶段是阅读之外,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的深度和创造性,不要盲目相信。我们特别强调批判性阅读,强调凡事都要有证据。

简单来说,阅读就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从而构建意义的过程,即建立新旧经验联系的过程。任何人在获得读者之前,他的头脑都不是空白的。如果教师想促进有效的阅读教学-

首先要了解读者,要有读者意识。比如要知道谁会读,读者有什么特点;了解读者阅读的一般规律,如小学低、中、高年级儿童的兴趣、认知发展水平、能力基础可能存在的差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相应的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次,要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要有阅读感。教师应该对他们所教的教材有独立的解释。只有明确了以上两个方面,才谈得上用什么方法教这个材料,用什么方法教学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文本编辑之间的对话过程。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思考、受情感影响,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愉悦。这些做法,其实也是中国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和阅读意识。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是阅读策略的话题,也就是阅读意识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读者。要知道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读什么。时代发展越快,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以前的知识、经历、背景变化就越快。所以,不仅教材的编者要普遍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师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学。

第二个方面是正文。文章的风格、可读性、清晰度、趣味性都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方面是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里和学校有没有书给孩子看;更重要的是,这些书不方便学生获取,即阅读环境对孩子友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当然,具体的阅读情况和阅读目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阅读策略是广义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学习策略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复杂活动,是个体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

在2001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常谈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改革;

阅读方法具体而微妙,易教易操作,可学可用,而且每种具体方法往往具有情境的特异性。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直被大家所关注。伟大的事情可能流于形式,具体的事情可能变成机械。今天,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强调要掌握阅读策略,形成相互交流的方式。因此,在统编教材中专门设计了复述、预测、推理、提问、快速阅读、自我监控等阅读策略。

谈到阅读策略的教学单元,教师要明确学生阅读策略习得的发展规律。教学要促进孩子的发展,但首要的是适应孩子的发展。周龙兴等人在1999对1-6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教学干预,发现了一些规律。

研究结果还表明,阅读策略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的作用。2016周步新等人对3-6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低年级,让孩子自由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愉悦”的氛围。中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习得和构建阅读策略,更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但提问、预测等简单而基本的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学教会的。高三的时候,带领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使用阅读策略,逐步学会阅读监控。换句话说,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可以在中学教授,这些阅读策略可以在高中进一步使用。

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新阅读策略单元。

统一语文教材中介绍的四种阅读策略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四种阅读策略?这四种阅读策略为什么排列?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特别强调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使用初步的阅读方法,这是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和指导,从三年级开始增加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强调小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一些基本的、有用的阅读策略。具体来说,三年级上册是关于预测,四年级是关于提问,五年级是关于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是关于有目的的阅读,即如何带着问题,带着不同的目的去阅读。其实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单元都会渗透阅读策略的意识,但这四个单元都是把阅读策略作为核心目标和显性目标,而不是一个渗透的目标。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四类策略。

(一)预测策略

预测有时也叫猜测、猜测或推理,我们不做严格区分。预测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中根据相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做出独立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从而进行反复的假设和验证,不断促进阅读。这样,实际的阅读过程就变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再仅仅是看字形读单词的声音那么简单。相比之下,传统意义上的“见字读音”,可能就像“小和尚念经,口无心”。只有通过这个不断提出和检验假设的过程,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正文标题有提示功能吗?是的。当我第一次听到“燃烧的云”这篇课文时,我想:“火怎么能燃烧成云呢?”我在做这个预测的时候,会思考这篇文章的重点或者老师经常讲的内容,认为这篇文章可能是围绕“烧”这个动词来写的。然而,当我大声朗读课文时,我知道我错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猜测的正确性并不是最重要的,猜错了总比没猜中好。预测不是一次性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循环。不仅看到题目可以预测,看到段落也可以猜测。关键不是猜测对错,而是通过不断的假设检验,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理解。预测策略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个体的先前经验,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文本的期待。带着期待去阅读,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同时,阅读策略的使用会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参与。检验假设是检验学生自己的假设,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课堂参与度和投入度就会高,阅读成绩自然就好。

研究发现,使用提问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对阅读记叙文和说明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策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对那些较难的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的理解上。在难度较低的课文中教授阅读策略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二)提问策略

提问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你不理解的单词,不理解的段落,也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疑问。这句话用得好吗?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可能换一种说法?提问不仅是问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是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提问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在统编教材中,科目仍然介绍第一个方面。有时候老师问的问题不一定适合学生,其实只是示范。通过演示,希望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批评和质疑。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自己对课文意义的理解,有效地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发现新的信息,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也表明,提问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有什么关系?这几年我一直在深入探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关系。当然,这也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阅读速度强调的是读者能在短时间内或在我们规定的时间内快速理解文章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强调抓大放小,不要深挖细节,在一般可读性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所以提高速度不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换句话说:阅读速度(字数/时间)×阅读理解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并不等同于快速阅读,虽然快速阅读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在当今这个信息网络化、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强调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明确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如果我们天天看手机,看心灵鸡汤,读得越多,读得越快,即使能一目了然,品味也不会提高。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有用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没用的东西也是很多的,不能只讲速度。提高速度一定和阅读监控紧密相关,也就是有目的的阅读。

有目的的阅读

有目的的阅读是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监控。这一单元是我们前面谈到的相关阅读策略的综合应用。读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自己的目的,课文的目的,环境的目的。首先是我们自己的目的,比如我们可能为了积累知识而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看一些小说放松一下。其次,每篇课文本身都有不同的目标,比如阅读电器的说明书,了解其用途。最后,不同的环境要求会有不同的阅读目的。读书有时候是有一定效用的,比如为了备考;但有些阅读是没有功利性的,是一种累积性的阅读。因此,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讲的是自我监控,那么读书前、读书中、读书后应该怎么做呢?阅读监控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前,通过分析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通过自我提问,加强自我监控,调整阅读速度,根据理解水平不断调整阅读策略;阅读后反思阅读理解水平,评价自己是否完全达到了阅读的要求。研究发现,能力高的读者可以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来实现自己的阅读目标。当然,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要求,需要我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20世纪90年代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目的的阅读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阅读策略,最终会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本文改编自武新春教授在“2018小学语文二、三年级统一教材专题培训”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