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有哪些困惑?

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策略。

困惑一:倡导新课程下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低水平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往往不易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基于个体独立思考的真正合作。有的群体让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袖手旁观”;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不听不合作...

对策:(1)在讨论之前,或者在合作之前明确分工,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者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这些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很难靠个人的自主学习来解决。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收到相互启发的效果。(3)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而应该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小组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重点,思考的难点。老师还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引导,以便灵活组织下一次活动。

困惑二:传统的课堂环节观念与现实课堂教学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环节是否完善紧凑。然而,真正的教学侧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探索,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因素和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的观念,让教学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达欲很强,往往会出现拖延现象,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率的现象。

对策:尽量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或重点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与学生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更多精彩词汇,可以在国学园展出。

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使得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却显得不甚清晰,使得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是年轻教师,这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对策: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而抽象存在的。我们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字要写正,词要一个一个积累,句要一句一句理解,课文要大声流利地朗读,单词要说得正确连贯,作文要写得通顺,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当然,更多的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