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理解角度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直的)
2.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绘画的角度:
(1)固定顶点。
(2)从这一点画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所画的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
二、角度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小于直角,钝角大于直角。
3.可以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然后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边与被比较角的一边重叠,最后将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边与被比较角的另一边进行比较。这条线是直角,内侧是锐角,外侧是钝角。
4.画直角,锐角,钝角。
二小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新课标测试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题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度。
2.丰富学生对对角线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画角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度,了解角度的大小。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1,猜地图游戏
上课前,我们来玩个猜谜游戏,看看这个数字可能是多少。(老师展示图)
默认:健康:三角形。
老师问:你怎么猜到的?
老师展示另一个图形,露出一角让学生猜。
默认:三角形、正方形、矩形...
老师问:那我们怎么猜这些数字呢?
2.揭示话题
老师:原来孩子是根据图上的角度猜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牛角的世界,认识牛角!(板书:角度的初步认识)
第二,合作交流,理解角度
(1)找一个角落
老师:其实我们身边的物体里隐藏着很多角落。哦,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中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展示课件)伸出小指。拐角在哪里?
感知角度
1,看!图中老师手里的三角尺变成了我的。谁想到前面来指出它的角在哪里?(3个角)
请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像刚才一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桌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学习)
3.报告:角两边直,角尖。
(3)观察角度
1.图中的角老师只是把他们分开拿出来了。请观察这些角落,然后告诉你的同桌这些角落有什么特点?
2.同桌交流角度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边的平直线叫边。
4.小练习:确定哪些角是。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带来了一些数字。请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报告后,老师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说出原因。
(D)使用活动的角度来探索该角度与什么相关。
1,观察角度
教师展示教具的活动角,让学生观察它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
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感受一下比赛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角度变大,角度两边开口变好。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墙角两边开口越大,墙角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和你的同学比较角度。
对比就有问题了:有的同学两边有长有短的角。
这个时候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发现角度两边的长度并不影响对比。
老师问:那么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教师总结:
展示并填空:角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度两边开口越大,角度越大();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
(5)画角
我们知道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你想画出来吗?
1,老师演示角画。
师:从一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么画的。
4.学生们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和尺寸生活。
三、巩固练习:找一个生活的角落。
孩子们画的画多漂亮啊!角落依然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教室里。你能试着找到它们,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吗?
其实角落世界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和探索。有兴趣的话,课后继续学习!
黑板设计:
角度的理解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
对小学三年级二年级“认识拐角”教学的思考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这堂课也是在一年级的学生学完平面图形之后再教。可以说学生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而儿童对对角线的认识大多处于“一个尖点”的水平,因此很难抽象出数学中中间角的形象。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角度”的正确表征上。初始感知角度有两个层次。这节课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在课堂上感知活动中角度的正确表征,在操作中体验角度的大小;课后拓展提高(找到家里的角落,摸摸说说)。有了这个整体思路,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后也有一些感悟。
1,从生活中寻找角度,在活动中建立角度的样子。
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在学生解释了角度的基本特征后,允许他们指向角度,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结合角度的特征反复指向角度,最终建立起角度的正确表征。在向生活过渡中寻找和指向角度,给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角度的几何形象,体现角度来源于日常使用,充满数学气息。
2、动手操作,感知角度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了角度的初始表征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角度来实现角度大小是可以改变的。课件从大小相同、边不同的两个角,用重叠法演示两个角重叠,使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无关。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小鸭子嘴巴大”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困难。很明显,角的大小和角口的大小有关,自然得出结论。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堂课都不是完美的,只有存在不足的时候,我才能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1)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微课画角,而我在这部分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导致后面紧张的探究活动。
(2)学生已经建立了角度的基本表征,但指向角度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活动角度的使用仍然有限,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度不够规范,需要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