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把握关键词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第一,研究课文,抓住课文的精髓。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作者写作的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而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或句子,就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泉源。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水并加以传授,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一)把握词语的深刻含义,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对所谓的关键词进行单一的、孤立的分析和解释,也不能简单地对各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肢解”,也不想设计一些习题站在学习和分析中,而是要保留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以读书促理解,以读书悟规律,以读书动情感。比如在“游山西村”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读“丰收”中的“足”字,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生(幽幽):“好年景有足够的鸡和海豚。”

老师:“他够了吗,同学们!他好像有点饿了,老师要像山西村的村民一样给你准备酒肉。”学生们笑了。

生(声音洪亮有力):“好年景养足够的鸡和海豚。”

老师:“掌声好。”(学生鼓掌),这就“够了”,不仅有足够的美食美酒,还有足够的友情。

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足”的含义,又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足”。可见,教师找到的深刻的句子,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2)抓住中心句,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在很多小学课文中,一个单词或句子是整篇课文的中心点。仔细一想,整篇课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些中心词,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比如教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抓住“那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这样设计:课文中有哪些优美的段落?有哪些产品丰富的段子?美景体现在什么风景里?有哪些丰富的产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学生初步明白了全文是围绕“山清水秀,物产丰饶”四个字展开的,采用的是总分的叙事方式。以下内容是这两个词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无疑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主导作用。

(3)抓住转折句或关键词,引导学生掌握课文框架。

1.抓住转折句。转折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文章思维发展变化的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转折句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比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仅坚固,而且美丽。”既总结了上面的,又打开了下面的,像一座桥梁,使文本的前后两部分自然连贯,使文本的结构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

2.抓住关键词。在与课文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可以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词。有了这个字眼,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会使他们对课文留下完整的印象。“飞越泸定桥”这一课,抓住了题目中的“飞越”二字。这个关键词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示了文本的分段思路。教学时,我牢牢抓住“飞走”这个关键词,按以下步骤设计:

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思考课文内容围绕哪个关键词(“飞走”)展开。

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写“飞”,哪些段落写“夺”,从而对课文进行分段。

③分析“飞走”的过程和原因。“能够精准引导”这个词也有很多文字用于拨全文。

就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短短30多分钟就把全文讲完了。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确了课文的思路,又明确了课文的中心,掌握了关键词,真是一举两得。剩下的时间,我们就练片段。这样,将整篇文章紧紧围绕关键词进行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思路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印象更深刻。

第二,根据词语的特点,确定词语的教学方法。

国家特级教师于大明在《穿越10年》一书中指出,阅读课训练的内容要淡化文本感,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语,通过理解、转化、运用,达到理解文本、增强语文能力的目的。培训的方式要具体,可操作。培训提示要有明确的方向,以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4]据此,笔者总结出以下词汇教学方法。

(一)在语境中理解意义

“语境”是一种言语背景,是制约语义的“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词语运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语境的依赖。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物体、表情、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和感受。[1]

比如《赵州桥》最后一段说:“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雕刻着两条盘根错节的龙,美丽的水花从它们的口中吐出;有的雕着两条龙,前爪相碰,回望前方;其他的都刻着双龙戏珠。”在学生心目中可以是什么优美的句子,但是很难想象清楚。这时,如果你把幻灯片放出来,让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文中的句子就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热切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就变成了学生心中充满活力的形象。句子听得懂,也启迪和感染了同学们的心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得到了落实,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