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00分同步3练习探究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近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心理学派和教育学派都认可并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它对许多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核心。在我国,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各种研究中,对它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对它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太少。如果不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么先进的理念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一、重视独立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选择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有权力和能力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活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感知和学习课本,将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可以把自己当作教育的对象,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动去了解、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影响,积累老师的提问和建议,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首先会帮助学生合理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参与的过程”,更加注重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保留意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只要学生能理解,就不说,只要学生能理解,就不分析,培养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来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紫藤坠落》这篇文章时,同学们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每一段进行重点学习和欣赏。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一直很兴奋,效果比老师讲的好很多倍。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每节课坚持课前五分钟发言制度,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素质,设置“海阔天空”、“提问文本”、“快乐时刻”、“优秀作品欣赏”、“精神寄语”等内容,让学生依次发言。第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虽然小组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作为一种补充,小组活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每个学生因为发展水平不同,个人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不同。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们可以通过一起讨论和交流来互相学习。同时,小组交流合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大减轻了他们害怕犯错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性别和性格特点,将全班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是:一、任务导向,教师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选择并接受;其次是小组交流,个人先独立学习和思考,然后小组发言和交流,让老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控制;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成果,老师总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度大,问题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小组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激情,处理好小组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来说,一个班里不应该有太多具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民主,充分尊重有特色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在适当的时候吸收不同的观点。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结合提示、笔记和练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难题可以和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合作意识。有时,还会举行团体间的比赛。比如学习《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时,分组收集“桥”的信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大大增加了收集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活动,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老师和课本上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因此,布鲁纳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天生就有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让人在面对奇怪的现象时,想尽办法找出原因。当他遇到迷茫或者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孩子们有着天生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本能地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尽办法去发现这些新鲜事物背后发生的事情。这是科学研究的宝贵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收集数据,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学生探究的方法,形成对各种事物的良好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