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不爱读书。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关。因为农村的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对课外阅读没有要求,也不会主动给孩子添加课外读物,对书面语的使用意识较浅;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2)阅读习惯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不仅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还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关。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重视对资优生的评价,忽视对学困生的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倡导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学生观是一项重要任务。(3)阅读习惯的形成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关。学生厌恶读书,虽然老师经常说教,经常不改。原因是学校在矫正教育中往往堵得多,疏导得少。说教批判多,指导实践少。长此以往,学生会不诚信,读书装逼,自律能力差。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常规教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狄多水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巧,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重点,通过各种渠道创设真实、新颖、有趣的与教学相关的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在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中,以真实的情感体检,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孩子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处于知识的最佳状态时,就会积极参与学习。这时,我有意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诱发孩子的阅读欲望。具体方法是:在备课中积极查阅资料,努力挖掘每篇课文的空白点,有机穿插历史故事、新闻素材等;在教学中,老师的精讲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效结合,让他们萌发理解文字背后故事的欲望,主动去阅读。
第三,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父母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鼓励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读物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有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的教育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该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来逐步改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都要建一个图书馆或图书室。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工具书查找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学习的天堂,是旅行知识的好地方。
第四,激发丰富的阅读结果。
阅读为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基础。读书多的学生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快速发展了创新思维,作文质量高。我从一年级就坚持训练学生把阅读和作业结合起来。一开始学生真的不知道写什么。从课外阅读开始,学生的眼界开阔了。不仅在生活中注重观察和描写,还能模仿童话故事的情节,自己写出来。内容丰富,语言充满童心。到现在,班上每个学生的日记、周记、习题都有三四百本。优秀范文收录在班级作文集中,大部分同学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同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比同龄人发展得更快。比如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想象作文,学生观察一片树叶上一只小蚂蚁顺流而下的画面,写一篇短文。在这节课上,孩子们通过看图编造了许多话题:小蚂蚁的冒险、寻找亲人、在树叶中游荡、逃离危险、蚂蚁独立生活等。作文交上去,几乎没有八股文章。大部分同学围绕自拟的题目,想象自己,写一个童话故事。一般来说,只要想象合理,内容完整,句子通顺,我就会得到“优秀”的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和写作,轻松写作。通过我们班的阅读活动,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尤其是思想发生了变化。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开辟多种途径,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改变农村小学“做题多、读书少、兴趣少、能力差”的现状,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大阅读”氛围,引导小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有意义的材料进行阅读,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使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之成为好的。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的定义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下自动执行特定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它是一种长期的、不可改变的、自动的行为。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在没有别人强迫或自己警觉的情况下,你能自然阅读的各种动作。
第六,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计划。
美国著名学者雷诺·波特指出:“说到读书,首先要明确目的。越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知道读书的目的,真的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很多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样的书。读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帮助?如果你漫无目的、漫无目的地读书,你的人生就很难有所成就。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没有计划,简直是荒谬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应该如何阅读?我应该花多少时间阅读?目的明确,既强化了阅读的动力,又为计划的制定、阅读材料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依据和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七、内外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学生要能用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课本上的文章数量有限,只有课后阅读拓宽了知识面,才能做到反其道而行之,才能在应用中把方法变成能力,让自己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给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他们读,指导他们怎么读。此外,为了弥补学生书籍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将个人书籍暂时存放在班级,并组织学生自行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的角落,课后随时借还,非常方便。也可以采用“流动书箱”的方式,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为了介绍书籍,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书展,展示介绍的书籍,同时可以展示学生编写的宣传书籍的资料。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报告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剪贴本、手抄报、知识竞赛、竞赛信息咨询、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总之,读书是一种长期的、累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