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有哪些?

1.小学生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是由于无法达到目标或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负罪感,从而形成紧张和恐惧的情绪状态。

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敏感、忧虑、缺乏自信。他们通常温顺、诚实、守纪律、自制力强,自尊心强。他们对事情认真负责,但往往过度紧张,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中处理陌生的事情时。他们经常努力学习,但总是担心学习不好,害怕和同龄人相处时处理不好和同学的关系。生理上经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梦话、食欲不振、心跳过快、尿频、便秘等症状。

过度焦虑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智力和性格。过度焦虑的孩子往往表现为退缩、过度顺从,或者狂怒、恐惧、拒绝入学等。他们常常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过于敏感,自我评价低,优柔寡断,谨小慎微,情绪低落,因此常常不受同龄人的欢迎。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然会遭受或多或少的挫折,或者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但这种焦虑往往只是暂时的。只要迅速调整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轻度的焦虑就能很快消除。但是,如果造成焦虑的环境因素长期存在,孩子一直处于焦虑状态,那么孩子的焦虑就可能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孩子过度焦虑的原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一些精神因素往往会诱发孩子的过度焦虑。家长和老师的焦虑行为比较多,不仅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而且对孩子的威胁、劝告、禁止过多,使孩子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要求太多,要求太高,或者太纵容,没有具体要求,也会让孩子焦虑。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样,喜怒无常,奖惩过度,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取悦父母和老师,所以经常会感到焦虑。总之,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过度焦虑的重要原因。

预防和治疗小学生过度焦虑,首先要改善环境和教育方法,改变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消除引起孩子焦虑的刺激因素。

2.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不切实际、不合理的想法、意图或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导致焦虑、自责和抑郁。一般认为,2岁、7-8岁和青春期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症症状的高峰年龄。这样的行为,比如在楼梯上数小时,踢鹅卵石,并不是病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儿童期真正的强迫症不多。他们不像成年强迫症患者那样有明显的矛盾和焦虑,也不把自己的强迫行为当回事。他们只是必须刻板地重复,否则他们会心烦意乱或发脾气。

强迫症的出现可能与孩子的先天素质、性格、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教育不当,过于苛求和刻板,可能会诱发孩子的强迫症。

强迫症患儿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家长要提供帮助,积极配合,参与治疗。

3.恐惧症。

恐惧症也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往往是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就产生过度或持续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常见的恐惧症有广场恐惧症、动物恐惧症、情境恐惧症、疾病恐惧症和人恐惧症。

小学生常见的恐怖反应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包括抽象(如特殊食物、死亡、伤害、鬼魂、绑架等。)和具体(比如坐飞机、爬山、见陌生人等。);二是对自然事件(如洪水、地震、雷电、黑暗、动物等)的恐惧。);第三是害怕社交(比如和父母、学校、作业分离等。).正常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些恐惧反应,但如果孩子对某种刺激产生了特别强烈的、不可理喻的、无法控制的恐惧,通常就是患上了某种恐惧症。

小学生常见的恐惧症是学校恐惧症。据国外报道,这种恐惧症约占儿童恐惧症的60%。其发病高峰年龄为5-7岁,11岁,14岁。学校恐惧症在女性中更常见。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对学校有强烈的恐惧感,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们上学,他们会引起明显的焦虑和恐慌。如果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

学校恐惧症往往与一些情绪障碍有关。有研究者认为,害怕与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亲子关系处理不当是学校恐惧症的重要原因。如果母亲给予孩子过多的保护,孩子会因为与母亲分离而产生恐惧的情绪体验。此外,学校环境也与孩子的学校恐惧症有关。如果孩子刚进入学校生活就受到过于严厉的老师的批评或指责,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恐惧感,进而对学校的学习产生恐惧。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恐惧症,要注意培养孩子乐观、开朗、坚定的良好性格。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以免养成依赖性。老师也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不会有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方式为主。患有恐惧症的儿童主要通过心理治疗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