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学生如何阅读。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时不注意方法:有的学生凭兴趣阅读任何有生动情节的东西;还有的人读了好文章,却不知道如何积累知识,吸收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很明显,这种阅读方法效果不大。所以我注重教学生阅读方法,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阅读,更要爱阅读,从而更好更有效地阅读。
1,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对学问沾沾自喜。他说:“君子深造之道,莫过于自满。自满了,就心安理得;然后资本很深;有深识,则左右取之,助君子自得。”这就强调了学生自学的意义。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自己会读,不用等老师来讲”。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的习惯,就可以无师自通,终身受益,这就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2.精读。所谓精读,就是以书报中的一些重点文章为中心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课文作为范文来教学生精读。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两种情况:a、有的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后不看书或很少看书看报。b、完全沉迷于课外书,不注重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不健康。众所周知,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拓展。要促进课内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例如,学习《巨人的花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春天》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学习中国古代勤劳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系列。只要协调好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首先,故事有趣。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文学形式,是他们通向世界的大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讲故事的时候,讲重点,在学生期待大结局的时候停下来,设置悬念,让他们先猜结局。在逐一否定他们的答案后,我们向他们推荐相关书籍,告诉他们答案就在书中,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渴望阅读。这样,听者就能在故事带来的美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主动参与阅读,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文字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草船借箭》课上,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抗、衰落,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告诉他们在《三国演义》中更详细地描述这些历史事件,从而引导他们的阅读。
第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其中,硬环境是创造良好的外部阅读条件,如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生提供与学校借用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资源;教室的墙上贴着关于阅读的海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绩的认可和肯定。这样,他们才能在阅读中有成就感,从而更积极地拓展阅读。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授人以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