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报告
培养计算兴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新奇、独特、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来满足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兴趣是学生入门的指南,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组织教学,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兴趣因素,把枯燥的计算知识变成有趣的数学题和数学故事。
1.创设故事情境,培养计算兴趣。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把计算教学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让枯燥的计算课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巩固“7的加减法”时,我会先放一张小猫在草地上抓蝴蝶的图片,一张***7蝴蝶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草地上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抓,根据小猫抓的结果列出公式。这样,通过课本中创设的小猫抓蝴蝶的情境,学生可以在全心全意帮助小猫抓蝴蝶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既轻松愉快地学习,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2.选择合适的游戏,培养对计算的兴趣。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社会离不开计算知识,在学用结合中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比如在初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找朋友”这个游戏,既可以练习口算,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具体方式是演示找朋友的结果是10。老师拍手问:找朋友,我小三去找谁?同学们一边拍手一边回答,找朋友,你小三找小七。这样,相对枯燥的计算学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事半功倍。
3捕捉生活信息,培养对计算的兴趣。利用捕捉到的生命信息,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对计算产生亲近感,觉得计算和“生命”是共存的,并不神秘。比如我在教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正好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所以课前我就准备了中国队前两届奥运会拿奖牌的情况。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出题,学生兴趣盎然。比如“前两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占了多少,女运动员获得了多少枚?”学生迅速列出公式,32÷8×5=20。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觉得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4、借助多媒体,激发对计算的兴趣。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计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比如在教“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1/2 +1/3时,首先屏幕上显示第一个蛋糕的图片,启发问题:1/2+1/3的结果是什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将其分成六个部分,然后我不仅让学生计算结果,还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有点难,我就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直观观察1/2+ 1/3,结果是5/6。这样,整个思维过程都包含在屏幕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计算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的自信心。
第二,注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不是让学生无休止地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为了提高实习的效率,实习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颖的问题,巧妙的算法,会让学生吸引到枯燥的计算。结合日常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练习一些口算。练习口算的时候可以用拿卡、先答、开火车、口算冠军是谁等形式。为了让学生时刻保持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如通过游戏、比赛、抢答、开火车、限时口算、自己编计算题、小组竞赛等来调节学生的胃口。练习需要少吃多餐。同样的计算练习,在不同的情况下,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这样“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做题,计算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强。
第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几年的教育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重要性。有些同学,如果考前照顾好自己,成绩会有很大的变化。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好。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培养计算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培养好习惯就行了。”那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1,认真审题的习惯。
仔细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对于计算题,有的同学可能会忘记做,计算单调枯燥,容易造成心理疲劳。这时,当他们遇到相似的数字和符号时,往往会出错。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整个公式,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思考如何根据一般规律计算;我们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否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出来。特别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有信心和耐心,不做完一道题,做错一道题,绝不罢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2.认真书写的习惯
计算教学要培养学生写作业、习题要工整,不能潦草,要规范。题目中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数字之间的间隔要适当。只有认真写,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3.打草稿的习惯
有些同学犯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不做口算。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草稿本,草稿要排列垂直清晰,数字要对齐。我也经常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准确认真的学生,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4.仔细检查的习惯
验算是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习惯。从我县课改当年的质量监测来看,学生漏题,审题不严,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扣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查和检查。计算时,要坚持循序渐进地做;计算时反复检查;起飞时上下检查;对整个计算进行检查,反复训练,以便随时检查计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第四,注意反思,在错误中提高计算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允许学生犯错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这样下次就不会犯错了。加强练习后的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要么是抄错了数,要么是乘法口诀背错了,要么是小数点写错了。这些都是微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无法忽视。所以我一直坚持作业当面批。同时,我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错误,积累一些典型的错误,做一套错误,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经常检查,防止类似的错误。有的同学为了“抄错题”,发展出了“轻声阅读”的方法;每次测试后,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反思和改错题,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保持思考,不断创新计算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倡导的生活实际和情感态度,避免计算的单一和枯燥。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的那一天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