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大厦紫庄小学的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一听作文课,就很抵触。这是我们作文课的错误方向。在北京市朝阳区楼子庄小学校长李福平看来,我们的写作教学更注重修辞、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在他看来,“写作必须是感性的、听天由命的,孩子有生命有成长才能写作。”

楼子庄小学是北京的一所乡村学校。农民工子女很多。学校现有945名学生,其中70%是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楼子庄小学开展了“这里是北京,这里是我的家”徒步文化活动。通过课本阅读和实地体验,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导游。孩子不仅自己讲北京文化,也给父母讲北京文化。“孩子和家长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李富平说。

这只是楼辛庄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一个剪影。

六年级下册《中国古典诗词校本教材(双语)》第一课是李白的《过河不过河》,气势磅礴,语言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双语,诗中还附有文字分析、古诗词赏析、阅读链接、体验与应用等。,从诗中的大禹到寻找“大禹过门三次不进”的故事,再到。

“我们不仅用一本书,还配课、播习题、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课堂、课本、孩子们的心里。”李富平说。

在李富平看来,目前我们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论层次和特点,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小学教育不应该定位在成才上,而应该定位在育人上”。

他观察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不知道什么是“恐惧”和“敬畏”,缺乏好奇心。所以要从情感上培养孩子,从情感到理性、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典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是中国特有的情感,是其他任何文学都无法替代的;传统文化的表达和精美的语言也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必须来自传统文化,积累情感语言。而且唐诗宋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运用最好、情感最丰富的时期。”李富平说。

这也是他“实验”的初衷。

虽然目前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存在争议,但娄新庄小学使用的校本教材“选取并整理了无争议且多数人认同的诗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共选取古诗词184首,古诗词32首,是对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的丰富和拓展。”《中国经典双语教材》编委会主任崔峦说。

教学之初,老师们也不是没有意见。体育老师要编新的习题,语文老师要懂外语。工作量和难度增加,部分老师抵触。

但在李富平看来,这是老师不自信的表现。教师会有职业倦怠,但不可能用工资来解决,一定要有职业幸福感。“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照顾好他们,还要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获得职业满足感和自信心。”

体育老师在李富平的带领下,可以逐渐带领学生读英文诗,还可以编一套改编古典诗词的练习。每天早上,900多名儿童在操场上读诗和做操。

从抵触到自觉学习,楼辛庄小学只用了半年时间。半年时间,不仅老师们愿意创新,孩子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古典诗词教育配合习题教育,孩子写读书笔记,老师从笔记中观察孩子的感受和收获。三年级教师侯半年前开始教古典诗歌。她观察到“儿童不仅高度参与,而且积极寻找有关诗歌和诗人的各种信息,并愿意分享、谈论诗歌,甚至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

“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课本、进课堂,更要进学生的生活,否则就是干巴巴的背诵《论语》。“李富平说,传统文化不进入孩子的生活,很难起到任何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