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打造校歌

看着白天载着光的河水,就知道怎么向北走了。

听夜风,往南走。

跑几千里去问所有惊艳的眼神

捧着星空,才能守住初心。

知己知彼,方知界限,如梦方醒。

快乐的山和快乐的水,快乐的悲伤,眼泪英英。

如果它长大了,

尘埃毫不犹豫地掀起巨浪。

时间被写成两行诗。

花朵鲜艳,涌向太阳。

草木芬芳,回声嘹亮。

如果它长大了,

是野蛮又温柔,不是绝望。

它的浪漫不会被忘记。

长山飞雪,常深入。

年少不羁,怎会怕鬓角灰如霜?

校歌怎么写?

我一直认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应该是自己自然生长的。所以,我们的校歌花了三年时间才成长起来。这是一首姗姗来迟的高难度歌曲。一首歌有什么难的?我们说,其实在这个学校文化的世界里,校园环境的营造,课程的设计,师资的建设,学生文化的培养,都有不同程度的难度,但都是可以落实的。但在我看来,写一首能唱的校歌真的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一首校歌需要包含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内涵,以及周边的环境、地理、人文。也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一种给孩子的智慧。这种智慧包括孩子现在能感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将来会出现的持久影响。

除此之外,它还会承载一些我们说不出的召唤感——我们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我们的身体里种下了怎样的千年文明,那些古老的智慧又是如何与我们对话的...都是我们想在歌里呈现的东西。用诗词歌赋,悠扬的曲调,用传承的方式给孩子一份生命的祝福。我们希望这是一首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歌。

所以,我们在歌中唱道:

世界上的交流需要一颗惊喜的心。充满了质疑和那种想在水中抓月亮的浪漫,我以非凡的感官和冒险的勇气到达生活在小小身体里的一切。思辨教育只是希望延伸这种惊喜的深度和广度。

北游,语出《庄子外篇》,曰:“圣人,原世之美,万物之理。”天地美,游北方。北方不仅是北斗七星的故乡,在古代也被称为“玄”。神秘的地方,既神秘又令人期待。我们的学校位于城市的北部,学校前面是静静的淠河。城南嗡嗡的声音已经渐渐撤离到这里,我们在这里和孩子们保持一颗惊喜的心。「游泳」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大概是一种性自由吧。“合适”的才最舒服。没人给他设限。他一无所有地长大。他唯一依靠的就是一颗赤子之心。他自然想探索,想向世界开放。无论东南西北,所有的“方向”都限制不了他。但在他“游”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和行动,他会逐渐摸索出一个世界上的尺度和一个符合自己人生节奏的方向去走和追求。那是理想的样子,他会有自己的“识北画南”。

如此愉快,如此陌生。

在“传统”中交流需要一种对话的姿态。“传统”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可能并不是某种自然的具体习俗,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通过思想的媒介在紧张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得到新的解释。然而在层出不穷的新解释中,却有一些永恒的东西作为中国人生活的背景充斥着我们漫长的岁月,比如“仁、义、礼、智、信”,比如“我这辈子所知无极限”,比如“智者乐水,仁者乐水”,比如“老年人老,青年人少,青年人年轻”。

一首校歌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清晰的洞察,启发他们对世界有一个洞察。一方面,它的生长点应立足于我国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智慧、培根铸魂、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人才培养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现实主义的思想家、理想主义的梦想家、长远主义者。另一方面,应该是根植于我们学校对孩子“惊奇之心”的珍惜和守护,所以校歌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蜀道之难”。

一首校歌

一起唱需要一辈子。

一首校歌也包含了一个关键问题:孩子能听得懂吗?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联系,是一个在孩子的懂事和懵懂之间寻找成长机会的问题。我们学校是一所K12学校,孩子们的年龄相差很大。小学孩子的“理解”和初中少年不一样,高中少年也不一样。我们的歌怎么才能跨越这个年龄界限?我们不能完全无视孩子的认知,写出一首天马行空,像汉赋一样婉约华丽,但孩子难以接近的歌,也不能无视青少年的思想需求,把校歌写成一首简单朴素的童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其实是一个哲学困境。我给你举个例子。

最近总是在孩子中间听到类似的曲调,刚开始听了几次都没听出来孩子在唱什么。直到有一天,我忍不住好奇。我带了一个哼歌的孩子,向他请教。他深情地把歌曲的高潮部分重复给我听,这次我终于听清楚了:

他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以至于在课间休息时、放学后、在家中和路上都会唱这首歌。其实这是孩子对周围文化的感知和选择的一个结果。我们只需要相信他们真的理解。你绝对可以从他的歌声表情中读出“爱你绝望”的孤独,你可以在《战斗吧,战斗吧》这首歌里读出他要战无不胜。

那么,怎么才能说“你不懂”呢?即使有些人今天不懂,明天也会懂,明天不懂的东西后天也会懂。我们所谓的“人生智慧”,无非是“懂与不懂”之间的张力。即使他们今天完全不明白,也只是对人生的怀疑。只要他们感觉到了什么,又何必担心以后不理解呢?孩子如此,年轻人也是如此。其实在联合国的概念中,“儿童”这个概念的年龄是很广的,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儿童”、“少年”、“青年”的严格区分。其实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比如“老的还年轻”。换句话说,我们总能在一段人生中看到上一段人生的影子。年龄并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的屏障而存在的,它只是一个符号。

所以,我们的歌唱道:

为什么孩子不懂“少年不羁”?当他们唱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这是未来的我吗?桀骜不驯,勇敢无畏,充满热血和无尽的梦想...所以他在这首歌里预见了未来的自己。这句话一定留在了他的心里,回荡着:我应该这么叛逆吗?我该怎么办?我的不羁是人生的一大亮点吗?当我们面对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如何才能从生活深处长出这种“少年不羁”?那么,这种在人生长河中无尽的体验,可以用一个“懂”或“不懂”两个字来命名或划界吗?恐怕不行。

“生成”这个词很有趣。在古希腊语中,它的意思是“手工制作和生产”。在策兰的诗集里,我们会读到这样的解释:

你看,多有趣的回答——握手是诗。诗歌总是意味着一种主动的给予,呼唤另一种给予,这就构成了一种自然的交流和对话。

在如歌的岁月里

和孩子们握手。

亲爱的,可爱的,爱着你和我

这样的世界在成长。

真心为天下千遍。

让天上的星星永不熄灭。

-结束-

第一教育内容团队转载

内容来源蓝的视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