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都匀文峰塔的构成

云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五层木塔。当时认为都匀东、西、北各有一峰,但南方缺一峰,导致喷口散乱。因此,塔被建在这里作为喷嘴的关键,应该是南方文明的象征。

文峰塔的木塔已经毁坏多年,只剩下塔基。清道光十九年(1839),甘肃都匀人、按察使陶廷杰致信家人,捐资1200元建塔。都匀知府陈锡樵、知县钟海门也征集士绅集资2200元在原塔基上建石塔,改名为文峰塔。塔为七级密檐塔,塔下有方形青石塔。塔底直径9.5米,塔高33米。它是贵州唯一被列入《中国古塔》图集的石塔。65438年至0999年,黔南州、都匀市征用该塔周边土地85亩,修建以该塔为主题的文峰园。

都匀最古老的地标是什么?是文峰塔!都匀最有魅力的公园是什么?是文峰花园!

文峰塔公园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以文峰塔为主景,分为几个景点,整体上既独立又和谐。文峰花园是一个开放式公园,有西、北两个入口。西边离火车站300米。北面有文峰桥,与市区相连。西边入口处有一块巨石,重约50吨,常年从都匀西边的螺蛳壳山运来。它叫“大理石”,石壁上的“文峰园”四个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的,字体饱和。有古朴典雅的长寿阁,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香河门,有仿古罗马风格立柱的露天歌舞广场,有卡通鸽子园。绕塔被一个用砖块铺成的平坦广场所包围。园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树木造型典雅,绿化率达80%以上。

深夜的文峰花园,凉风徐徐。陶高燕曾写“南楼夜月”,诗中云:“风吹我起南楼,明月当空最幽。百尺情韵,三分夜月小洋洲。”南边的大楼是白子大桥大楼。月亮是东方的沙漠,挂在塔的一角。这首诗一定是陶对着文峰塔写的。他可能不知道,如今的文峰园只是杜愚的“三分扬州”。

数百亩绿地顽强地依附在文峰塔上,被鉴江环抱,只隔着一座桥相连,像站在皇家庭院大门外的士兵,隔绝了道路的喧嚣和尘世的尘埃——就像都匀的一个缩影。黄石宝塔和清新的绿地就像一对老夫妻漫步在花园里,用沉默和无言诠释着忠诚的含义。巍峨的文峰塔有些沧桑,有些憔悴,知道记忆的石斑。它顽强地屹立着,七层的凌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倒下了,又站了起来。最后,文峰塔守护绿地,绿地献给文峰塔,万古长青。什么叫不忠诚?

道光十九年,时任甘肃省按察使的陶接到都匀来信,说家乡五层木塔倒塌,深受感动。16世纪的百年间,先后有两位重要的学者来到都匀。柳州八圣张喜安来了。他住在龙山,在东山脚下的贺楼书院讲学,每天跋涉在山川之间,大笔一挥,在墙上留下了16个哲理深刻的大字:“仁,动,居盘古,饮此泉”;张走后,党魁来了。在参观了张故居龙山道园后,他决定学习会员制,召集弟子讲学。他在离贺楼书院不远的地方创办了南高书院,讲学六年。

他们两人奠定了都匀的文教基础。文峰塔的前身文笔塔建于万历年间,这不是偶然,更不是发烧。他是运城的儿子,看到名人后大喊:我们也需要文化!威南天文笔塔镇直指文曲星,意思是卫星下界是这种心理的最好证明。文笔塔修建之前,没有一个人是文人,而在那之后,却层出不穷。巧合吗?还是天意?

对都匀的历史了如指掌,不难想象陶的心中激起了多少历史的思绪。他立即写了一个潦草的字,写了一封《告制服城同胞书》,带着1200两银子寄回都匀。官绅都被感动了,捐了2200到3200,用于修建文峰石塔。次年,七级文峰石塔建成,被称为“贵州第一塔”,年份正好是1840年。1840年,大事不断。第一,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二是中英爆发鸦片战争;第三,都匀文峰塔的落成。历史凝结在星塔里,塔旁的龙潭慢慢讲述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