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附实例。

一,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1)无意注意逐渐从主导发展到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有意注意基本是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逐渐协调。同时,由于教学的要求和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也逐渐发展起来。

(-)对直观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和言语水平有限,具体的形象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具体、生动、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程度的材料的关注逐渐发展起来。

(三)注意明显的情感色彩

小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抑制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一个兴奋中枢的形成往往会影响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脚甚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效果学习。

1.所有需要学生注意的物体和操作活动,都要尽可能赋予无意注意的特征。

老师的教学内容要恰当,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有所创新。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时,要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表情和手势等,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内容,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方法保持新鲜感。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物体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局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应用中,背景材料一定要淡化,呈现的时间要适当。老师的衣服和发型不能太耀眼,否则上课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迅速而恰当、谨慎而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课间休息时,不能让学生玩激烈的或竞技性的游戏,以免学生过于兴奋而不能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注意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要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内容和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注活动完成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力,决不能离开课本本身、孩子的知识和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调动孩子的注意力。

2.激发学习动机

让孩子体验自己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是让他们专心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得到肯定,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培养学习兴趣,更加重视学习活动。

3.培养良好的注意力习惯

一个训练有素的注意力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高度集中的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活动对某个对象的指向和专注程度,叫做注意。注意力是有效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说:“注意力是外界的东西进入人们内心的门。”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如果把心理过程比作一艘船,那么注意力不仅负责航行,还负责引航和护航,也就是说注意力贯穿整个心理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了解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注意力集中而不分心,能迅速转移注意力而不懒惰2。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的困难任务,交给学生去解决。任务可以和课程结合,也可以纯训练,老师可以根据要求自己设计问题。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简单的任务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注意力的稳定是为某种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所以注意力的核心是实用,而不是追求看似注意力的状态。

(三)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改变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高度集中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和脑力,长期集中势必使人疲惫不堪。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集中注意力而不疲劳?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堂课中,甚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融合在每一个认知活动中。

第三,采取多种策略。促进高效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者不如不知者”。2000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认为学生有兴趣就愿意全力以赴去做事情,学习和乐趣是分不开的。强烈的兴趣会使个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推动个人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所以,用兴趣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也是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许多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和启发性谈话法。

(-)把握一节课的最佳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被指向并集中于某一个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会产生一个显性兴奋中枢。注意集中注意力,大脑只有一个兴奋中枢,兴奋中枢有稳定的节奏。对儿童的研究表明,7-10岁儿童的持续注意约为20分钟,10-12岁儿童的持续注意约为25分钟。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持续注意的最佳时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高效学习的实现。

(三)明确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要深入学习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的开头要突兀,要有新意,要出人意料,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要很好地进入课文。一节课的开始是不允许随便的。因此,为了避免思维的消散,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找出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2.采取多种形式引起学生注意,突出形象感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本来表演。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对记叙文的内容、思想乃至艺术性的学习、品味和体验,因为记叙文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对学生来说理解和把握并不太难。老师稍加帮助就能事半功倍。

其实中国老师并不缺乏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只需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变花样,换口味。一切都是为学生设计的,不要总看不起学生。换一种态度教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有多喜欢中文。在他们心中,语文是一门新颖的、诗意的、人文的学科!“事情清楚了就什么都学会了,人的悟性就是一篇文章。”在老师的睿智开启下,学生永远保持对语文最浓厚的兴趣,给予最强烈的关注。

3.使用媒体工具来引起无意的注意

无数事实证明,使用直观教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催化知识的巩固和吸收。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地对教育教学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多媒体教学也逐渐被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合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更广阔的空间、更浓厚的语文氛围和更感人的情感震撼。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一篇好文章,是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融合的典范。有时候,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美。

4.设计可操作的练习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稳定。

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把注意的对象变成主动的对象,人们就能保持稳定的注意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明确的目标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许多有志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越具体,任务越清晰,越有利于学生稳定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D)不断给予评价,保持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一门学科似乎包括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取和知识转化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恰当,分析概括是否正确等。,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和总结。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朗读。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和评价来检查学生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延伸和巩固。

当然,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日臻成熟。总的来说,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有序、有趣,会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催化知识的巩固和吸收,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最有效地学习,取得更高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