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辅导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应用题的理解很差,哪怕是简单的应用题。我该怎么辅导他?
第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能否正确回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我注重审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一)熟悉阅读,分清问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看完后,想一想不看,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中的意思;
(2)批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标出问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帮助自己理解问题的意思,重难点也要标出;
(3)推理阅读,为了找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决思路的方向。
多提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比如给学生一组条件:“西村小学五年级学生50人,女生40人”。向许多方向提出新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级和5级有多少同学?2.男生有几个女生?3.男生少了多少女生?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男生占女生的百分比是多少?6.男性和女性占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7.男生占女生的百分比是多少?8.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9.女生比男生少的百分比是多少?10.男孩和女孩的数量是多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传播,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第二,合理想象,多方位探索,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展开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比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读了整本书的40%,第二天读了整本书的30%”这三个条件出发,可以想象得到什么结果?经过思考,学生们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以知道小红第一天学习的页数;
2.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可以知道小红第二天阅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可以知道:(1)我两天看了56页,(2)还剩24页没看完;(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读8页;(4)第一天看到的是第二天的1。
4、从以上三个条件来看:
(1)两天看45页。
(2)还剩24页要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读8页;
(4)两天阅读的页数比例为4: 3...通过训练,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前是主动解决问题,化难为易的能力逐渐具备。
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寻求各种解决方案,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从而拓宽思维,使思维敏捷,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三,自我评价,比较识别的准确性,培养思维。
少数同学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一知半解,有时答出来却不知道真假。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公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他们首先要解释计算,看是否符合问题的意思,是否正确反映了数量关系,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虽然有些题是计算结果的,但也要要求学生根据题意来估计结果是否合理。比如“车站有45吨货物,甲车10小时可以运完,乙车15小时可以运完,两车可以一起运。几个小时能运过来?”有的同学公式错误:45÷(45÷10+45÷15)= 270(小时)。
我不确定结果是否正确,但让学生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问题。(1)两辆车同时运输同一批货物肯定比一辆车单独运输需要的时间少,但270小时比一辆车要长得多;(2)甲方10小时可运45吨,乙方15小时可运45吨。如果甲乙双方各运输270小时,运输的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3)甲方运输45吨需要10小时,每小时4.5吨;乙方每小时运输45吨和3吨需要15小时,那么甲乙双方每小时运输(3+4.5)吨和45吨,也就是45 ÷ 7.5 = 6小时。
由于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对各种题目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但仍有学生思维狭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探索,总结实践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