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前提是他们需要爱,只有在爱的基础上,他们才能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一切。尤其是我们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了一半以上的学生。这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大部分学生来到学校后不重视学习。我们很多乡村老师都说“现在学生难管,教学成绩难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应该用我们无私的爱去关心和尊重他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份爱永远留在学生心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基础。

(1)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不可否认,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追逐名利中奋勇拼搏,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在这个物质追求的大潮中,教育变得越来越势利,越来越唯利是图,违背了一个教育者的本质。作为一名教师,从第一次走进讲台,除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脚踏实地地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一份真正的爱和无私的爱。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搞好师生关系,巩固学习兴趣。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们喜欢不仅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活泼,而且对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是好老师,也是学生的好朋友。作为老师,你要懂得如何把自己放在和学生的心理位置上。在处理完一件具体的事情后,你要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每次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你要找机会及时向学生道歉,平等相处。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他们对学习这门学科更感兴趣,自然效果会更好,反之亦然。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极大地促进这门学科的教学。

(3)加强与后进生的情感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面对所有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尖子生,还要注意提高中下水平的学生。下层的学生,也就是后进生,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兄弟,知心朋友。学习上的后进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在家里得不到真正的关爱。如果他们来到学校后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一蹶不振,进而可能成为“双差生”。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他往往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并会尽力克服一切困难,学好该学科。另一方面,如果他(她)与老师对立,他(她)就会对这门学科感到厌烦,甚至与老师对立,拒绝学习这门学科,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成了一些老师心目中无可救药的学生。所以,老师要欣赏后进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多给他们一点自信,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心理基础。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最重要的是被尊重,希望被别人欣赏,被社会正面评价,被发现。

第二,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某种知识或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小学儿童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持良好注意能力的关键因素。良好、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能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但兴趣的激发及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面对农村教育的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备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题。根据不同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激发和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想”和“说”的机会,使他们有表达问题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二)激发兴趣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