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活动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这些问题都是很多理科老师关心的话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粗浅的认识。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强调“以探究为核心”,这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并把实际问题变成科学问题,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我更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直接的体验。比如在研究土壤里有什么的时候,科教五年理科版第一册,新课之前,我先安排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采集观察不同的土壤,发现土壤中不仅有活着的动植物,还有死去的动植物残体。所以能让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来源于生活,让他们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通过课前的收集和观察,课上的思考和动手,逐步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二,体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仍然不可或缺。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和尺度。指导中过早干预、过多引导,可能会阻碍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如果指导太晚,学生可能处于无助状态太久,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学习单元磁铁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铁,让他们自主观察学习。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实验探索,要求学生先用手中的磁铁开始自主学习,即看、想、做、猜、比,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同磁铁的磁性条件、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实验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分组汇报。因为大家都亲身经历过,亲眼目睹过,所以磁铁的一些特性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所以学生汇报的时候,学习小组都争先恐后的畅所欲言。有时,当群体意见不一致时,就会发生争执。老师要及时介入,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通过控制实验帮助他们指出迷宫。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实验探究,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理科学习中,有一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无法体验的。比如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这类学习材料,学生不能也没有条件通过直接了解获得事实经验,必须采用亲身经历以外的学习方法。比如播放多媒体课件,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流媒体视频文件等。,通过地层变化的模拟动画和火山地震发生时场景的回放,让学生间接从中获得经验,也可以达到个人教学效果。

第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科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做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再通过思维加工得出结论,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学生虽然获得了经验,但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这些经验也就毫无意义。只有用这些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和运用所学,把经验转化为能力,这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网络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科普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科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教育的现代多媒体资源、网络科普资源、网络虚拟现实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科学教育素材。具体来说,它可以包括以下资源

1.多媒体科普教学资源:包括各类科普教育光盘教学片、电视科普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科学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美国Discovery系列科普电视节目及其他各类自然现象、科学现象的科普节目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上述多媒体资源并播放给学生观看;

2.利用网络科普资源,通过各种科学领域的科普网站获取科普知识,通过学校教育网组织学生直接访问国内各种科普网站,让学生主动获取各类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教育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网络和虚拟现实资源,直接访问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一些网络科普资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等虚拟现实资源,大脑之谜,宇宙之谜等。),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世界直观地了解生活中无法直接接触或看到的科学现象和未知世界。通过这些现代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成绩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观点只是我们在科学教学探索中的个人经验总结和对科学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和见解。我们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不断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水平。只要我们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认真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为小学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